鐵代謝檢測指標是什么呢?快來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吧!
(1)血清鐵測定
1)原理:血清鐵以Fe3+形式與轉鐵蛋白(Tf)結合成復合物,降低介質pH及加入還原劑(如抗壞血酸、羥胺鹽酸鹽等)能將Fe3+還原為Fe2+,則轉鐵蛋白對鐵離子的親和力降低而解離,解離出的Fe2+與顯色劑(如菲咯嗪和2,2′-聯(lián)吡啶等)反應,生成有色絡合物,同時作標準對照,計算出血清鐵的含量。
參考值:成年男性11.6~31.3μmol/L,女性9.0~30.4μmol/L。
2)臨床意義:血清鐵降低見于缺鐵性貧血、失血、營養(yǎng)缺乏、感染和慢性病。增高見于肝臟疾病、造血不良、無效性增生、慢性溶血、反復輸血和鐵負荷過重。
(2)血清鐵蛋白測定:
1)原理:常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將血清鐵蛋白(待測抗原)和125I標記的鐵蛋白(標記抗原)與一定量的抗鐵蛋白抗體(兔抗人鐵蛋白)混合溫育,使待測抗原與標記抗原共同競爭結合抗體,為了除去過量未結合的同位素標記抗原,采用第二抗體(羊抗兔IgG抗體)和聚乙二醇(PEG)分離沉淀抗原抗體復合物,并測定其放射性,對照所得競爭抑制曲線,即可查出待檢血清鐵蛋白的含量。
參考值:成人男性15~200μg/L,女性12~150μg/L,小兒低于成人;青春期至中年,男性高于女性。
2)臨床意義:降低見于缺鐵性貧血早期、失血、營養(yǎng)缺乏和慢性貧血等。增高見于肝臟疾病、血色病、急性感染和惡性腫瘤。
(3)血清總鐵結合力測定
1)原理: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通常情況下,僅有1/3的運鐵蛋白與鐵結合。在血清中加入已知過量的鐵標準液,使血清中全部的Tf與鐵結合達到飽和狀態(tài),再用吸附劑(輕質碳酸鎂)除去多余的鐵。再按上法測定血清鐵含量,其結果為總鐵結合力,如再減去先測的血清鐵,則為未飽和鐵結合力(UIBC)。
參考值:TIBC:男性50~77μmol/L,女性54~77μmol/L;UIBC:25.1~51.9μmol/L。
2)臨床意義:增高見于缺鐵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癥。降低或正常見于肝臟疾病、惡性腫瘤、感染性貧血、血色病和溶血性貧血,顯著降低者見于腎病綜合征。
(4)轉鐵蛋白飽和度測定
轉鐵蛋白飽和度(TS)(%)=血清鐵/總鐵結合力×100%
1)參考值:20%~50%(均值男性34%,女性33%)。
2)臨床意義:降低見于缺鐵性貧血(TS小于15%)、炎癥等;增高見于鐵利用障礙,如鐵粒幼細胞貧血、再障;鐵負荷過重,如血色病早期,貯存鐵增加不顯著,但血清鐵已增加,TS>70%,這是診斷的可靠指標。
(5)轉鐵蛋白測定
1)原理:免疫散射比濁法:利用抗人轉鐵蛋白血清與待檢測的轉鐵蛋白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其光吸收和散射濁度增加,與標準曲線比較,可計算出轉鐵蛋白含量。目前還有放射免疫法和電泳免疫擴散法。
參考值(免疫比濁法):28.6~51.9μmol/L(220~400mg/dl)。
2)臨床意義:增高見于缺鐵性貧血、妊娠;降低見于腎病綜合征、肝硬化、惡性腫瘤、炎癥。
以上是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關于臨床檢驗技師的資訊請大家繼續(xù)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