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血液或血液的組成部分輸給病人,以增加血量,升高血漿蛋白,從而改善循環(huán),改變血液成分,提高血液帶氧能力和增強抵抗力,這是現(xiàn)代醫(yī)療中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措施。
1 輸血的歷史及進展
1.1 輸血的歷史 人類進行輸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西方醫(yī)學史上最先進行輸血實驗的是法國的丹尼斯。1667年6月15日,他把一只羊身上的血輸給一個15歲的男孩。輸血是用銀質管子連接小羊動脈與人體靜脈的辦法來進行的。由于這種輸血方式造成的嚴重危險,這種輸血方法很快遭到譴責和禁止。
直到19世紀初期,醫(yī)務人員才重新開始輸血實驗。英國的布倫德利注射器于1818年在倫敦蓋伊斯醫(yī)院進行的輸血,是第一次成功的輸血。最初,他只是給一些沒有希望的病人輸血,但是在1829年,一位大出血的病人因為輸血得到了拯救。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zhàn)爭中曾大量采用輸血的方式來拯救受傷的士兵。這時輸血遇到的困難,主要是血凝結。醫(yī)生們試圖用去纖維蛋白的方法阻止血凝結,但這種方法把血液中的大多數(shù)寶貴組分都去掉了,不能令人滿意。
1900年,奧地利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等人發(fā)現(xiàn)人類有四種不同類型的血型。1910年,捷克血清學家詹斯凱指定A,B,AB和O代表這四種血型。在輸血前必須進行血型檢查,輸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必須相容。
早期的輸血,大多數(shù)都是直接從獻血者輸給病人。因為從獻血者身上抽出的血如果不馬上輸給受血者,血液就會凝結。1914年,發(fā)明出了用枸櫞酸鈉溶液保存血液的方法,此后可以用貯存超過3個星期,就必須用離心法把其中的紅細胞除去,把剩下的液體制成粉,以備不時之需,用時用消過毒的水來稀釋即可。
1959年吉伯斯提出成分輸血的概念,即根據(jù)病人的需要輸入血液中的各種成分,如紅細胞、血小板、血漿等以代替輸全血。這使輸血更為安全和有效。
1.2 近十年來輸血觀念的重大改變 從輸全血到成分輸血的改變;從補償性輸血到治療性輸血的改變;從輸血源性制品到輸生物工程制品的改變;從異體輸血到自體輸血的改變;外周干細胞移植。
2 成分輸血
實踐證明大約80%以上需要輸血治療的病人,所缺乏的不是全血,而僅僅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如貧血病人所需要的只是血液中的紅細胞;腫瘤病人化療后所需要的是血小板、粒細胞;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而大出血的病人需要補充的是血小板等等。千篇一律輸給全血,病人既得不到足夠治療量所需的血液成分,其他大量血液成分既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而增加了病人循環(huán)負擔(血容量增加),同時作為刺激物(免疫原)使機體產(chǎn)生相應抗體對日后輸血將帶來不同程度的輸血免疫反應或產(chǎn)生無效性輸注等不良效果。把血液中的各種有效成分分離出來,分別制成高濃度制品,然后根據(jù)不同患者的需要,輸給相應制品,這就是成分輸血的新概念。成分輸血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現(xiàn)代輸血的一個里程碑,成分輸血明顯地優(yōu)于輸全血,當今世界已把成分輸血比例的高低作為衡量醫(yī)院技術水平的指標之一。把能否正確的運用成分輸血,作為評價醫(yī)師醫(yī)術水平的指標之一。
3 成分輸血的優(yōu)點
成分的濃度、純度高;療效好,副作用少;一血多用,節(jié)約血源;便于血液保存運輸;節(jié)約病人費用;最大限度降低輸血的不良反應及疾病的傳播。
4 血液成分
4.1 濃縮紅細胞輸血 [1] 適應證:(1)血容量正常而藥物治療無效的貧血;(2)手術病人的輸血;(3)心、腎、肝功能不全者;(4)妊娠后期并發(fā)貧血需要輸血者;(5)老年人和兒童。劑量:成人一次輸1個單位可提升Hb約5g/L.注意:不能加含鈣、糖的稀釋液,防止凝血和溶血。
4.2 少白細胞的紅細胞(去掉80%白細胞) 適應證:(1)多次輸血已產(chǎn)生抗白細胞抗體的病人;(2)輸血發(fā)生2次以上原因不明的發(fā)熱反應者;(3)需要反復輸血者;(4)準備做器官移植者;(5)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者。
4.3 洗滌的紅細胞 適應證:(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2)新生兒溶血病的換血或輸血;(3)免疫缺陷病人;(4)輸血或血漿發(fā)生過敏,尤其是已有IgA抗體者;(5)高血鉀及肝腎功能障礙者。
4.4 年輕的紅細胞(新生紅細胞) 這種制品含有較多的網(wǎng)織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生存時間長,攜氧能力強。適應證:需長期輸血的患者,以延長間隔時間,減少輸血次數(shù)。
4.5 代漿血 [2] 代漿血是指將全血移出血漿,加入與移出量相等的以代血漿為主的保存液。代漿血具有補充運氧力的紅細胞和補充血容量的雙重作用,減少了由血漿引起的體抗反應。代漿血適用于同時需要糾正貧血和血容量的患者。
4.6 濃縮血小板 適應證:(1)血小板生成減少;(2)血小板丟失過多;(3)血小板功能障礙;(4)血小板分布異?;蚬δ苁軗p。制備:普通離心0.2×10 11 /U;機器單采3.0×10 11 /袋。儲存、運送:22℃震蕩條件下保存3天。劑量:兒童2u/10kg;成人每次10~16u,1~3天1次。
4.7 粒(白)細胞懸液 因為粒細胞離體后功能很快喪失;其抗原性強,可刺激受血者產(chǎn)生白細胞抗體;輸注后易并發(fā)肺部合并癥,且能傳播巨細胞病毒;目前高檔抗生素、G-CSF、GM-CSF的應用均可有效控制感染,促進粒細胞的迅速恢復。故現(xiàn)代輸血不主張粒細胞輸注。
4.8 新鮮血漿及新鮮冰凍血漿 適應證:(1)單純凝血因子缺乏的補充;(2)因大量輸血而伴有出血傾向者;(3)肝功能衰竭伴有獲得性凝血障礙者;(4)口服豆香素類藥物過量,引起的出血者;(5)抗凝血酶Ⅲ(AFⅢ)缺乏者;(6)血 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FFP);(7)治療性血漿置換術。
4.9 血漿冷沉淀 冷沉淀屬于凝血因子制劑系列,是用新鮮冰凍血漿(FFP)在2~4℃經(jīng)18h融化后,4℃分離所得。冷沉淀含有Ⅷ因子、Ⅶ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纖維蛋白原等。冷沉淀在臨床上主要用于Ⅷ因子、Ⅻ因子、纖維蛋白原缺乏癥和血友病患者使用,同時其治療創(chuàng)傷、燒傷和嚴重感染者具有良好的療效。冷沉淀亦可冰凍保存,其在-30℃以下可保存0.5~1年。其在臨床上的輸注,新制備的冷沉淀直接輸注即可,冰凍的融化后輸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