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筆試考試還有
天
2019年醫(yī)師資格考試成績查詢入口正式開通!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
考試輔導
熱點推薦
鐵代謝:來源-吸收-轉運-分布-儲存-排泄。
1.來源
①食物:動物肉,血,肝臟,木耳,紫菜,香菇;②內源性鐵:來自衰老和破壞的紅細胞內鐵的再利用。素食者易發(fā)生貧血。
2.吸收
肉類食品鐵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鐵吸收率低。食物中鐵以三價羥化高鐵為主,必須在酸性環(huán)境中或有還原劑如維生素C存在下還原成二價鐵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腸黏膜是吸收鐵的主要部位。胃切除者,消化道疾患者易發(fā)生貧血。
3.轉運
借助于轉(運)鐵蛋白,生理狀態(tài)下轉鐵蛋白僅33%~35%與鐵結合。總鐵結合力:血漿中能與鐵結合的轉(運)鐵蛋白。未飽和鐵結合力:未被結合的轉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血漿鐵除以總鐵結合力。
4.分布和貯存
血紅蛋白鐵約占67%,肌紅蛋白鐵約占3.5%,貯存鐵29.2%.體內鐵主要貯存在肝、脾、骨髓等網狀內皮系統(tǒng)中。貯存形式有兩種: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儲存鐵缺乏是缺鐵最直接的診斷依據。
5.排泄
主要由膽汁或經糞便排出。正常每天排鐵0.5~1.5mg.女性每次月經失鐵約20~40mg.(正常人每天食物中含鐵量l0~15mg)慢性失血者易發(fā)生貧血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