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有哪些臨床表現? ”的問題,相信很多 的考生都在關注,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內容:
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一)嘔血與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現。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者常伴有嘔血。若出血量較少、速度慢亦可無嘔血。反之,幽門以下出血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因血反流人胃腔引起惡心、嘔吐而表現為嘔血。
嘔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樣,如出血量大,未經胃酸充分混合即嘔出,則為鮮紅或有血塊。黑糞呈柏油樣,黏稠而發(fā)亮,當出血量大,血液在腸內推進快,糞便可呈暗紅甚至鮮紅色。
(二)失血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環(huán)血容量迅速減少而導致周圍循環(huán)衰竭。一般表現為頭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發(fā)生暈厥、肢體冷感、心率加快、血壓偏低等。嚴重者呈休克狀態(tài)。
(三)貧血和血象變化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貧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與血細胞比容可無明顯變化。在出血后,組織液滲入血管內,使血液稀釋,一般須經3——4小時以上才出現貧血,出血后24——72小時血液稀釋到最大限度。貧血程度除取決于失血量外,還和出血前有無貧血基礎、出血后液體平衡狀況等因素有關。
急性出血患者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在出血后骨髓有明顯代償性增生,可暫時出現大細胞性貧血,慢性失血則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出血24小時內網織紅細胞即見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漸降至正常。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時,白細胞計數輕至中度升高,血止后2——3天才恢復正常。但在肝硬化患者,如同時有脾功能亢進,則白細胞計數可不增高。
(四)發(fā)熱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數患者在24小時內出現低熱,持續(xù)3——5天后降至正常。引起發(fā)熱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周圍循環(huán)衰竭,導致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功能障礙等因素有關。
(五)氮質血癥
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質的消化產物在腸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濃度可暫時增高,稱為腸源性氮質血癥。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數小時血尿素氮開始上升,約24——48小時可達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I/L(40mg/d1),3——4日后降至正常。
備考神器:消化內科主治醫(yī)師題庫+考前點題卷+考前備考卷
以上“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有哪些臨床表現? ”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 知識點、考試經驗、考試動態(tài)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消化內科職稱輔導欄目!
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學及發(fā)病機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