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形成的原因:
(一)腎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
腎小球因受到炎癥、毒素等的損害,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濾出較多的血漿蛋白,超過了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稱為腎小球性蛋白尿。形成蛋白尿的機制除腎小球濾過膜的物理性空間構型改變導致“孔徑”增大外,還與腎小球濾過膜的各層特別是足突細胞層的唾液酸減少或消失,以致靜電屏障作用減弱有關。蛋白電泳檢查漏出的蛋白質中白蛋白約占70-80%,β2微球蛋白可輕度增多。此型蛋白尿中尿蛋白含量常大于2g/24h,主要見于腎小球疾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某些繼發(fā)性腎臟病變如糖尿病性腎病,免疫復合物病如斑狼瘡性腎病等。此外,功能性蛋白尿體位性蛋白尿產生的機制也與此相關。
(二)腎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
由于炎癥或中毒引起的近曲小管對低分子量蛋白質的重吸收功能減退而出現以低分子量蛋白質為主的蛋白尿,稱為腎小性蛋白尿,通過尿蛋白電泳及免疫化學方法檢查,發(fā)現尿中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為主,白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單純性腎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較低,一般低于1g/24h.此型蛋白尿常見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屬中毒,應用慶林毒素、多粘菌素B及腎移植術后等。尿中β2微球蛋白與白蛋白的比值,有助于區(qū)別腎小球與腎小管性蛋白尿。
(三)混全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
腎臟病變如何同時累及腎小球及腎小管,產生的蛋白尿稱混合性蛋白尿。在尿蛋白電泳的圖譜中顯示低分子量的β2M及中分子量的白蛋白同時拉多,而大分子量的蛋白質較少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四)溢出性蛋白尿(overfiow proteinuria)
主要指血循環(huán)中出現大量低子量(分子量小于4.5萬)的蛋白質如本周蛋白。血漿肌紅肌紅蛋白(分子量為1.4萬)增多超過腎小管回吸收的極限于尿中大量出現時稱為肌紅蛋白尿,也屬于溢出性蛋白尿,可見于骨骼肌嚴重創(chuàng)傷及大面積心肌梗死等時。
(五)偶然性蛋白尿(accidental priteinutia)
當尿中混有多量血、膿、粘液等成分而導致蛋白定性試驗陽性時稱為偶然性蛋白尿。主要見于泌尿道炎癥、出血及在尿中混入陰道分泌物、男性精液等,一般并不伴有腎本身的損害。
(六)生理性蛋白尿或無癥狀性蛋白尿指由于各種體內外交困環(huán)境因素結機體的影響而導致的尿蛋白含量增多,又可分為功能性蛋白尿及體位性(直立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tunctionalproteinuria)指機體在劇烈運動、發(fā)熱、低溫刺激、精神緊張、交感神經興奮等所致的暫時性、輕度性的蛋白尿。其形成強制可能與上述原因造成腎血痙攣或充血而使腎小球毛細積壓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所致當誘發(fā)因素消失時,尿蛋白也迅速消失。生理性蛋白尿定性一般不超過(+)定量小于0.5g/24h,多見于青少年期。
2.體位性蛋白尿(posturalproteinuria)又稱直立性蛋白尿(orthostatic proteinuria),指由于直立體位或腰部前突時引起的蛋白尿。其特點為臥床時尿蛋白定性為陰性,起床活動若干時間后即可出現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可達(2+)甚至(3+),而平臥后又轉成陰性,常見于青少年,可隨年齡增長而消失。此種蛋白尿了生機制可能與直立時前突的脊柱壓迫腎靜脈,或直立位時腎的位置向下移動,使腎靜脈扭曲而致腎臟處于瘀血狀態(tài),淋巴、血流受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