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中醫(yī)兒科胎黃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胎黃以皮膚、面目發(fā)黃為主證,辨證首先要區(qū)別其性質(zhì),以黃疽出現(xiàn)的時間、程度、消退情況,結合全身癥狀以區(qū)別屬生理性胎黃還是病理性胎黃。其次辨別胎黃的陰陽屬性,凡黃疽色澤鮮明如橘,煩躁多啼,門渴喜飲,舌紅苔黃膩,屬陽黃;黃疽色澤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涼,腹脹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則屬陰黃。
二、治療原則
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療。病理性黃疸治療以利濕退黃為基本法則。根據(jù)陽黃與陰黃的不同,分別治以清熱利濕退黃和溫中化濕退黃。氣滯瘀積證以化瘀消積為主。由于初生兒脾胃薄弱,故治療過程中尚須顧護后天脾胃之氣,不可過用苦寒之劑,以防苦寒敗胃,克伐正氣。
三、分證論治
1.濕熱郁蒸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發(fā)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
分析:此為陽黃證。濕熱之邪蘊阻脾胃,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故面目皆黃;熱為陽邪,故黃疸色澤鮮明;熱甚于內(nèi)。故門渴唇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茵陳蒿湯加味。常用藥: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退黃,佐以澤瀉、車前子利尿化濕,黃芩、金錢草清熱解毒。
熱重加虎杖、龍膽草清熱瀉火;濕重加豬苓、茯苓、滑石滲濕利水;嘔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嘔;腹脹加厚樸、枳實行氣消痞。
若黃疸動風,見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風,利濕退黃,方選羚角鉤藤湯加減。常用藥:羚羊角粉(另沖)、鉤藤、天麻、茵陳、生大黃(后下)、車前子、石決明、川牛膝、僵蠶、梔子、黃芩等。
黃疸虛脫,見黃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蒼黃、浮腫、氣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溫,治宜大補元氣,溫陽固脫,方選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常用藥:人參、附子、干姜、五味子、麥冬、茵陳、金錢草。
2.寒溫阻滯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溫,納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
分析:寒屬陰邪,濕性粘滯,寒濕內(nèi)阻,肝膽疏泄失常,故黃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濕中阻,脾陽不振,故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膩為寒濕之象。
治法:溫中化濕。
方藥:茵陳理中湯加減。常用藥:茵陳蒿利膽退黃,干姜、白術、甘草溫中燥濕,佐以黨參益氣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滲濕。
寒盛加附片溫陽;肝脾腫大,絡脈瘀阻加三棱、莪術活血化瘀;食少納呆加神曲、砂仁行氣醒脾。
3.氣滯瘀積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顏色逐漸加深,晦暗無華,右脅下痞塊質(zhì)硬,肚腹膨脹,青筋顯露,或見瘀斑、衄血,唇色暗紅,舌見瘀點,苔黃。
分析:氣滯血瘀,肝膽疏泄不暢,故黃色晦暗無華。瘀血內(nèi)阻故右脅下結成痞塊,質(zhì)硬。血瘀內(nèi)阻,血不循經(jīng),故見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積。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常用藥:柴胡、郁金、枳殼、桃仁、當歸、赤芍、丹參行氣化瘀。
大便于結加大黃通腑;皮膚瘀斑、便血加丹皮、仙鶴草活血止血;腹脹加木香、香櫞皮理氣;脅下痞塊質(zhì)硬加穿山甲片、廣蟲活血化瘀。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