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近年來,隨著學科的發(fā)展,病理學的研究手段已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的形態(tài)觀察,而采用了許多新方法、新技術,從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形態(tài)學方法(包括改進了的形態(tài)學方法)仍不失為基本的研究方法。茲將常用的方法簡述如下:
大體觀察 主要運用肉眼或輔之以放大鏡、量尺、各種衡器等輔助工具,對檢材及其病變性狀(大小、形態(tài)、色澤、重量、表面及切面狀態(tài)、病灶特征及堅度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有經(jīng)驗的病理及臨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大體觀察而確定或大致確定診斷或病變性質(zhì)(如腫瘤的良惡性等)。
組織學觀察 將病變組織制成厚約數(shù)微米的切片,經(jīng)不同方法染色后用顯微鏡觀察其細微病變,從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觀察的分辨能力,加深了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是最常用的觀察、研究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時,由于各種疾病和病變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形態(tài)特征,故??山柚M織學觀察來診斷疾病,如上述的活檢。
細胞學觀察 運用采集器采集病變部位脫落的細胞,或用空針穿刺吸取病變部位的組織、細胞,或由體腔積液中分離所含病變細胞,制成細胞學涂片,作顯微鏡檢查,了解其病變特征。此法常用于某些腫瘤(如肺癌、子宮頸癌、乳腺癌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但限于取材的局限性和準確性,有時使診斷難免受到一定的限制。既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超微結構觀察 運用透射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組織、細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內(nèi)部和表面超微結構進行更細微的觀察(電子顯微鏡較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從亞細胞(細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認識和了解細胞的病變。這是迄今最細致的形態(tài)學觀察方法。在超微結構水平上,還常能將形態(tài)結構的改變與機能代謝的變化聯(lián)系起來,大大有利于加深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
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 通過運用具有某種特異性的、能反映組織和細胞成分化學特性的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方法,可以了解組織、細胞內(nèi)各種蛋白質(zhì)、酶類、核酸、糖原等等化學成分的狀況,從而加深對形態(tài)結構改變的認識。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揭示普通形態(tài)學方法所不能觀察到的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現(xiàn)形態(tài)結構改變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學成分的變化。此外,隨著免疫學技術的進步,還可運用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的方法,了解組織、細胞的免疫學性狀,對于病理學研究和診斷都有很大幫助。
12月24日 19:00-21:00
詳情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