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僅能生化氣血,脾又能統(tǒng)血,與婦科關系密切,經(jīng)、孕、產(chǎn)、乳,都是以血為用。下面就隨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若脾土虛衰,不能生血統(tǒng)血,則經(jīng)、孕、產(chǎn)、乳諸疾,均可發(fā)生。古人的婦科專著,都很重視脾胃?!毒霸廊珪?middot;婦人規(guī)·經(jīng)脈之本》說:“故月經(jīng)之本,所重在沖脈,所重在胃氣,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又脾有統(tǒng)攝血脈之作用,使其能循經(jīng)運行,“常營無已,終而復始”,維持營血不會溢出于脈道之外。若脾虛失統(tǒng),往往發(fā)生血證?!缎WD人良方·暴崩下血不止方論》云:“暴崩下血不止……大法當調(diào)補脾胃為主。”無論從生理、病理或治法上,脾胃學說的理論,與婦科都有密切關系。
脾胃病變對婦科病的影響
導致脾胃病變的因素很多,如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七情所傷、體質(zhì)因素及其他疾病等等,均足以損傷脾胃。脾胃受傷,可以發(fā)生多種疾病。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勝衰論》中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又說:“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蓋脾胃為血氣生化之源,為統(tǒng)血之臟,具運化之功。婦女以血為主,并以血為用。因經(jīng)、孕、產(chǎn)、乳,都是以血為用。月經(jīng)的主要成分是血,血海滿溢,則月經(jīng)按期來潮,血??仗?,無余可下,則月經(jīng)稀少或閉止。妊娠以后賴血下聚以養(yǎng)胎。
分娩時又需賴津血以助其娩出,故產(chǎn)時耗損一定之陰血,產(chǎn)后又必有一段時間的惡露排出。哺乳期的乳汁由血所生化。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統(tǒng)血提攝無權(quán),或運化失職,則月經(jīng)病之月經(jīng)過少、過多、先期、后期、閉經(jīng)、崩漏;經(jīng)前泄瀉等;帶下病之帶下不止;娠病之惡阻、胎漏、胎動不安、胎萎不長、妊娠水腫甚或墮胎小產(chǎn)等;產(chǎn)后病之惡露不絕、產(chǎn)后發(fā)熱、缺乳、乳汁自出等,雜病之子宮脫垂、不孕癥等等,均可發(fā)生。
然脾胃之功能,需賴其他臟腑之支持與協(xié)調(diào)。如脾之所以能健運,要得到腎陽之溫養(yǎng),若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足以使脾陽不振。“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氣也;命門為生化之源,得先天之氣也,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見《景岳全書·傳忠錄·命門余義》且婦科“病之啟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郁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見《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經(jīng)脈諸病因》)說明脾、腎二臟,在婦科病機上,具有重要的密切的關系。
《素問·陰陽別論》說:“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心脾是母子關系,《景岳全書·傳忠錄·命門余義》說:“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脾胃論》說:“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火,包括心君之火和命門之火。二陽,陽明胃也,胃與脾相表里。
月經(jīng)病與心、脾都有關系,《素問·評熱病論》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心又主血脈,故心、脾、胃的病變,往往影響氣血,而氣血之盛衰,與婦科關系密切。《校注婦人良方·產(chǎn)寶方論序》云:“婦人以血為基本,茍能謹于調(diào)護,則氣血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如上所述,心脾與氣血有密切的關系,故心脾為病,勢必導致婦科疾患。
肝藏血而脾統(tǒng)血。但肝脾有相克的關系,肝木每易克脾土?!督饏T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為將軍之官,喜條達而惡抑郁。肝郁則氣橫逆而易克土,肝強脾弱必致飲食少思,影響氣血之生化,在婦科病中,往往出現(xiàn)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之病機。
調(diào)理脾胃的幾種治則
人是一個整體,每個臟腑有其本身之功能,但又必然與其他臟腑有相應的聯(lián)系,根據(jù)脾胃的生理、病理特點和與其他臟腑密切的關系,調(diào)理之法有多種,茲分述如下:
1補脾攝血法
婦科血證,有月經(jīng)過多、崩漏、胎動不安、產(chǎn)后血崩、惡露不絕等。這些血證的原因很多:有因熱迫血妄行者;有因瘀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jīng)者;有因肝氣失調(diào),藏血不固者;有因中氣虛衰,失于統(tǒng)攝者。血證有虛有實,但婦科病虛證較多而實證較少,故臨床上以血失統(tǒng)攝者為多見。若因熱而出血,但“去血過多,則熱隨血去,當以補為主”(見《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
即使瘀血或肝氣盛之實證出血,若出血過多、過久,也成實中有虛,除實方中,也要兼顧其虛?!毒霸廊珪?middot;婦人規(guī)·崩淋經(jīng)漏不止》引先賢之言曰:“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故凡見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生化之氣,蓋甘能生血,甘能養(yǎng)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生陰長,而血自歸經(jīng)矣,故曰脾統(tǒng)血。”大凡婦科下血證,在出血期間,大法以補脾攝血為主。兼熱、兼瘀者,當配以清熱化瘀之品,以求標本并治。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血崩》云:“陽虛元氣下陷,不能攝血者,則宜大補脾氣,重用參、芪,而佐以升清之法。”綜上所述,可見婦科下血證宜重視運用健脾補氣以攝血之法。常用方如四君子湯、獨參湯、舉元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方: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升麻)等。在出血期間,不宜用當歸、川芎。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血崩》指出:“當歸一藥,其氣最雄,走而不守,茍其陰不涵陽而為失血,則辛溫助劫,實為大禁。”川芎也是辛溫走竄活血之品,故均不宜用,否則往往反致出血增多。蓋辛溫之藥,能行血動血也,故以不用為宜。若擬于健脾補氣劑中,加入養(yǎng)血之品,則以阿膠、何首烏、桑寄生、熟地、黃精、黑豆衣、崗稔果、桑椹等為佳。
2升舉脾陽法
脾氣主升,脾陽升才能健運,方可使水谷之精微敷布而周流于全身。若脾氣不升或反下陷,則津血、胞宮亦可隨而泄陷,如久崩久漏、久滯、陰挺下脫等證便可發(fā)生。治法須補氣以升陽,方劑如補中益氣湯,或調(diào)中湯(《脾胃論》方:人參、黃芪、蒼術、甘草、橘皮、木香、升麻)等,以升舉脾陽,健運中氣,使元陽得溫補而氣陷可舉矣。
3健脾燥濕法
脾喜燥而惡濕。脾得溫燥,則氣機健運。濕性重濁濡滯,阻遏陽氣,障礙運化功能。若水濕之邪留聚于中,則脘悶腹脹,食呆納差,肢體倦怠。流注于下,則大便溏泄,帶下增多,或經(jīng)行泄水、經(jīng)行泄瀉、經(jīng)前浮腫,或妊娠水腫、胎水腫滿等。治療原則,應以健脾燥濕為主,或佐以滲利,常用方如參苓白術散、完帶湯、全生白術散、升陽除濕湯(《脾胃論》方:蒼術、白術、茯苓、防風、白芍)、正脾散(《產(chǎn)寶百問》方:蒼術、香附、陳皮、小茴香、甘草)等加減化裁,以健脾燥濕。
4理脾和胃法
脾胃分主升降出入,以完成其飲食消化、吸收營養(yǎng)等一系列新陳代謝的功能。水谷之清者(精微)上輸于心肺而生化血氣;水谷之濁者(渣滓)下降于大腸、膀胱而成為糞溺。若胃氣不降而上逆,則嘔吐、呃逆頻作;脾氣不升而下降則飧泄、血脫之證出現(xiàn)。脾胃不和則脘腹脹滿或噯氣吞酸,如妊娠嘔吐、經(jīng)前泄瀉、子懸等證均可發(fā)生。
關于脾失健運及脾陽下陷之病機及治法,已見前述。至于胃氣不和,則應和胃降逆止嘔,可選用《金匱》之干姜人參半夏丸、小半夏加茯苓湯、橘皮竹茹湯、平胃散或《名醫(yī)方論》之橘皮竹茹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棗)等,以調(diào)和脾胃,寬胸降逆止嘔。
5溫補脾腎法
脾陽需得下焦命門之火以溫煦。命門屬腎,《類經(jīng)附翼·求正錄》指出:“命門原屬于腎,非別為一腑也。”《景岳全書·傳忠錄·命門余義》說:“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氣始于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后萬物得以生化,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即生物之火也。”
脾陽不足,往往由于命門火衰、腎陽不足,故婦科臨床上脾腎陽虛者頗為常見,如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崩漏、不孕、滑胎、帶下不止等。常用方如茯苓菟絲丸(《景岳全書·新方八陣》方:茯苓、菟絲子、白術、蓮子、山藥、炙甘草、杜仲、五味子)、保元湯(《博愛心鑒》方:人參、黃芪、甘草、肉桂、生姜)等加減化裁,以溫補脾腎。
6補益心脾法
心主神明。神明失守則傷心;憂思過度則傷脾。心脾受損,可影響胞脈的運行而出現(xiàn)月經(jīng)失調(diào)、閉經(jīng)、崩漏等疾患。同時可伴有怔忡、驚悸、健忘、失眠、盜汗、納呆等證候。常用方如歸脾湯、人參養(yǎng)榮湯等,以補益心脾。
7舒肝實脾法
肝郁氣盛,易克脾土,臨床上往往出現(xiàn)月經(jīng)失調(diào)。調(diào)治之法,應舒肝而實脾?!督饏T》指出肝病當先實脾,以免肝病傳脾,這既是治療的方法,也是一種預防傳變的措施。常用方如逍遙散是此法典型的組方。方中柴胡、白芍、當歸、薄荷以舒肝和血,白術、茯苓、甘草、煨姜以健脾。
此方廣泛應用于婦科,特別是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經(jīng)前乳脹,經(jīng)行情志異常,胸脅脹滿,頭痛目眩等。若肝郁化火者,可加入丹皮、梔子,名丹梔逍遙散;若肝郁血虛者,加入地黃,名黑逍遙散(見《醫(yī)略六書·女科指要》)。此外,還有張景岳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炙甘草、白芍、香附、川芎、枳殼),也屬調(diào)和肝脾之劑,可適當加減化裁。
8清利濕熱法
濕邪為害,主要責之于脾之運化失常,故曰脾主濕。濕屬陰邪而性重濁濡滯,但濕郁日久,可以化熱,則成濕熱。濕熱蘊郁于下,可致濕熱帶下,治法宜清利濕熱。常用方樗樹根丸(《攝生眾妙方》方:樗樹根皮、黃柏、芍藥、良姜)、止帶方(《世補齋醫(yī)書·不謝方》方:茵陳、黃柏、丹皮、梔子、車前子、豬苓、澤瀉、茯苓、牛膝)、二妙散等加減運用,以清熱利濕上帶。
脾胃之理論,首見于《內(nèi)經(jīng)》,以后不斷補充完善,至金元時代,李東垣著有《脾胃論》等書,提出“胃氣為本”,認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力主調(diào)補脾胃,成為補土派,初步形成了脾胃學說。他謂“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又謂“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滋養(yǎng)元氣”(均見于《脾胃論》)。
其立法著重補氣升陽,健脾燥濕。至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等又提出益養(yǎng)脾陰胃陰,以補東垣之不足,使這一學說更為完善。蓋每一臟腑均有陰陽二氣,脾陽損傷固可致病,而脾陰胃陰不足也是一種病機,臨床上也不乏此例。
仲景謂“四季脾旺不受邪”。據(jù)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脾虛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差,這說明中醫(yī)所說的脾旺不受邪是有科學根據(jù)的。
婦科重視腎、脾、肝的生理、病理。腎主先天,脾主后天;腎主生殖,脾主營養(yǎng)。先天后天相互支持,營養(yǎng)與生殖得以協(xié)調(diào),則生長發(fā)育便可正常,經(jīng)、帶、胎、產(chǎn)、乳之病自少發(fā)生。正確而靈活地運用脾胃學說以指導婦科臨床實踐,是治法上重要的一環(huán)。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婦科病反復難愈,都是脾胃惹的禍,還請大家多多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我們會隨時更新更多更好的有關醫(yī)學知識、醫(yī)療招聘及考試輔導等相關信息。敬請期待!
實用技術火爆熱銷中!如有合作需求,可與我們聯(lián)系。
聯(lián)系電話:(010)82319999-1022
聯(lián)系信箱:zhangyilin@cdel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