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自己將來會不會得糖尿病?看這12條,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相關資料分享如下,供大家參考了解。
糖尿病究竟能不能治愈?
看個小故事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首詩只要上過小學的都會吟,甚至連沒上過學,經(jīng)歷過苦難歲月的病友們也會懂。草的生命力很頑強,有土的地方,條件(水、陽光)一旦滿足,就可以茁壯生長,拔掉它、燒掉它,如果一段時間不去打理,還會生長。
要想它不長,只有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消滅土壤,把土地表面鋪上混凝土,這感覺不可行;第二,阻斷小草生長的條件,斷水、斷陽光,可以做,但有難度;第三,防止小草長得根深蒂固,在小草一冒尖的時候就把它消滅掉,這需要定期巡視和打理。
人體和糖尿病的關系就如同土壤與小草的關系。身體就如同土壤,糖尿病就如同小草?!耙粋€巴掌拍不響”,糖尿病也是一個多因素導致的疾病。
通俗點說,糖尿病需要內(nèi)外夾擊或是里應外合才能致病,家族成員里有患糖尿病的,那就提示這些人身體本身有容易發(fā)生糖尿病的潛質(zhì)(醫(yī)學上稱為遺傳易感性),如果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久坐少動、飲食不規(guī)律等)等,糖尿病或許就悄悄地成長起來,這就是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的力量,形象地說這就是里應外合。
身體授之于父母,無法改變,改造這個糖尿病滋生的“土壤”是不現(xiàn)實的,至少目前的醫(yī)學做不到這一點;那只能阻斷外在的條件,把糖尿病適合生長的條件都去除了(比如說管好嘴、邁開腿等),讓糖尿病無法生長;同時還需要定期“巡查”(這就是常說的定期監(jiān)測),及早發(fā)現(xiàn)糖尿病的苗頭,把它扼殺在搖籃里。
治療糖尿病
合適的時機很重要
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進展性的意思就是疾病是逐漸加重的,進展到中期、后期,即便是醫(yī)生配合的醫(yī)療資源,也是無法治愈的。
早期(第一次診斷糖尿病的時候)或前期(血糖已經(jīng)出現(xiàn)異常,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的標準),是治療糖尿病的最佳時期。所以把握時機對治愈糖尿病十分關鍵。
要盡早發(fā)現(xiàn)糖尿病的“成長軌跡”。具體如下:
滿足以下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條件的成年人(大于18歲)被定義為:身體本身有容易得糖尿病的潛質(zhì),有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成年人(醫(yī)學上稱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齡大于等于40歲。
2.告知曾經(jīng)或當前有血糖異常的存在。
3.超重(體重指數(shù)大于等于24千克∕米2)或肥胖(體重指數(shù)大于等于28千克∕米2)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圍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圍大于等于85厘米)。
4.久坐的生活方式。
5.一級親屬中(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兒(新生兒出生體重大于等于4千克)生產(chǎn)史或妊娠糖尿病病史。
7.有高血壓病史。
8.有血脂異常史。
9.有冠心病病史。
10.有使用激素引發(fā)糖尿病的經(jīng)歷。
11.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
12.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郁藥物治療的患者。
兒童及青少年中(小于等于18歲)易患糖尿病的高度危險信號為超重或者肥胖且合并下列任何一種情況:
1.一級或二級親屬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舅)有糖尿病病史。
2.身體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情況,如黑棘皮?。i部等處皮膚粗糙發(fā)黑,感覺像沒有洗干凈一般)、高血壓、血脂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
3.母親懷孕時有糖尿病病史或診斷為妊娠糖尿病。
對于成年糖尿病高度危險人群,應盡早進行糖尿病篩查。
篩查年齡:所有等于或大于40歲的成年人都應該進行糖尿病篩查。對于兒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度危險人群,應該從10歲開始篩查。
篩查頻率:首次篩查結果正常,應該至少每3年重復篩查一次。
篩查方法:空腹血糖檢查簡便易行,是常規(guī)篩查方法,但條件充許時,盡可能行糖耐量試驗(包含空腹血糖及服糖后2小時血糖)。如發(fā)現(xiàn)血糖異常,就要立即行動起來,采取合適的方法,這是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時機之一。
體檢發(fā)現(xiàn)血糖升高
怎么辦?
當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血糖升高(血糖包括空腹及飯后血糖,切不要忽略飯后血糖);或是有口渴、喝水多、小便多、體重減輕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就診,如被醫(yī)生診斷為糖尿病,不要懷疑和抵觸,這時也是治療糖尿病的最佳時機,切不可錯失良機。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合理膳食、適量運動”,說簡單點就是“管好嘴、邁開腿”,對于超重、肥胖的同志,減輕體重很重要。相信這些不說你也知道,就是執(zhí)行起來有點困難,堅持起來有點痛苦,但是這些對于糖尿病的治療而言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要堅持一輩子的做法。
“想知道自己將來會不會得糖尿???看這12條”的內(nèi)容,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多疾病防治方法及相關科普知識,敬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