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傳染病、媒介生物控制、消毒、醫(yī)院感染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要求 |
一、鼠疫 | 1.鼠疫病原 | 了解 | |
2.鼠疫疾病過程 | 了解 | ||
3.鼠疫自然疫源地 | (1)宿主 | 了解 | |
(2)媒介 | |||
(3)鼠疫自然疫源地 | |||
4.鼠疫感染人類 | (1)鼠疫的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2)診斷 | |||
(3)治療 | |||
5. 鼠疫的預(yù)防與控制 | (1) 監(jiān)測 | 掌握 | |
(2) 動物間鼠疫控制 | |||
(3) 防止鼠疫感染人類 | |||
(4) 人間鼠疫處理 | |||
二、霍亂 | 1.病原 | 了解 | |
2. 流行病學 | 了解 | ||
3.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4.診斷 | 掌握 | ||
5.治療 | 熟悉 | ||
6. 預(yù)防與控制 | (1)確保安全供水,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 | 熟悉 | |
(2)加強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督和管理 | |||
(3)加強疫情監(jiān)測 | |||
(4)做好疫情報告 | |||
(5)積極開展健康教育 | |||
三、病毒性肝炎 | 1.病原學 | (1)病原學 | 了解 |
2.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掌握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人群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急性肝炎 | 掌握 | |
(2)慢性肝炎 | |||
(3)肝硬化 | |||
(4)病毒攜帶者 | |||
4.預(yù)防 | (1)免疫接種 | 熟練 | |
(2)傳染源管理 | |||
(3)切斷傳播途徑 | |||
四、細菌性痢疾 | 1.病原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熟悉 | ||
3.臨床表現(xiàn) | (1) 急性細菌性痢疾 | 了解 | |
(2) 慢性細菌性痢疾 | 了解 | ||
4. 診斷 |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了解 | |
5. 治療原則 | 了解 | ||
6.監(jiān)測 | 了解 | ||
7. 控制措施 | 了解 | ||
五 、傷寒和副傷寒 | 1.病原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熟悉 | ||
3.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4. 診斷 | 熟悉 | ||
5. 治療 | 了解 | ||
6. 預(yù)防與控制 | 了解 | ||
六、艾滋病 | 1.概念 | (1)定義 | 掌握 |
(1)定義 | |||
(2)報告時間 | |||
2.病原學 | (1)生物學結(jié)構(gòu) | 了解 | |
(2)亞型 | |||
3.流行病學 | (1)流行特征 | 熟悉 | |
(2)亞型分布 | |||
(3)傳播途徑 | |||
4.臨床表現(xiàn) | (1)臨床分類 | 熟悉 | |
(2)臨床癥狀 | |||
5.診斷和治療 | (1)診斷 | 熟悉 | |
(2)治療 | |||
① 抗HIV治療 | |||
② 加強免疫治療 | |||
③ 支持及對癥治療 | |||
④ HIV相關(guān)性疾病和機會感染治療 | |||
七、脊髓灰質(zhì)炎 | 1.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了解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人群 | |||
4.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5. 診斷和治療 | (1) 病例分類標準 | 掌握 | |
(2) 治療原則 | 掌握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 免疫接種 | 掌握 | ||
(3) 其他措施 | 掌握 | ||
八、麻疹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了解 | |
3. 流行病學 | 了解 | ||
4. 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5. 診斷標準 | 了解 | ||
6. 治療原則 | 了解 | ||
7.控制措施 | (1) 健康教育 | 掌握 | |
(2)免疫接種 | |||
九、白喉 | 1.病原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了解 | ||
3.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4. 診斷 | 了解 | ||
5. 治療 | 了解 | ||
6. 預(yù)防與控制 | 了解 | ||
十、百日咳 | 1.病原學 | (1)致病物質(zhì) | 了解 |
(2)免疫性 | |||
2.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熟悉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人群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潛伏期 | 熟悉 | |
(2)臨床癥狀 | |||
(3)診斷方法 | |||
4.預(yù)防 | 兒童免疫接種 | 熟悉 | |
十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1.病原學 | (1)主要抗原成分 | 了解 |
(2)主要致病因子 | |||
(3)免疫性 | |||
(4)耐藥性 | |||
2.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熟悉 | |
(2)傳播途徑 | |||
(3)人群易感性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
3.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癥狀 | 了解 | |
4.診斷與鑒別診斷 | (1)診斷 | 了解 | |
(2)鑒別診斷 | |||
5.預(yù)防 | 疫苗接種 | 熟悉 | |
十二、猩紅熱 | 1. 病原 | (1) 病原特征 | 掌握 |
(2) 致病機理 | 了解 | ||
2.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3. 診斷 | 熟悉 | ||
4. 治療 | 了解 | ||
十三、流行性出血熱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 掌握 | |
(2)傳播途徑及傳播媒介 | |||
(3)人群易感性和免疫性 | |||
(4) 流行季節(jié)性 | |||
4.臨床表現(xiàn) | (1)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5. 診斷和治療 | (1) 診斷原則 | 了解 | |
(2) 診斷標準 | |||
(3) 治療原則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1)預(yù)防措施 | 掌握 | |
(2)患者、接觸者及其直接接觸環(huán)境的管理 | |||
十四、狂犬病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1)病原 | 了解 | |
(2)分型 | |||
3.流行病學 | (1)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 掌握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性 | |||
4. 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5.診斷和治療 | (1)診斷 | 熟練 | |
(2)治療 | |||
6. 預(yù)防控制措施 | (1)行政干預(yù) | 掌握 | |
(2) 暴露后預(yù)防性治療 | |||
(3) 暴露前免疫建議 | |||
(4) 動物狂犬病控制措施 | |||
十五、鉤端螺旋體病 | 1.病原學 | (1)生物學特性 | 了解 |
(2)分型 | |||
2.流行 | (1)傳播條件 | 熟悉 | |
(2)傳播途徑 | |||
3.臨床表現(xiàn)病學 | (1)臨床癥狀 | 了解 | |
(2)后發(fā)癥 | |||
4.診斷 | (1)流行病學資料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了解 | |
(2)臨床表現(xiàn) | |||
(3)實驗室檢查 | |||
5.治療原則 | (1)“三早一就” | 了解 | |
(2)預(yù)防和處理赫氏反應(yīng) | |||
6.預(yù)防措施 | (1)滅鼠 | 熟悉 | |
(2)圈養(yǎng)豬 | |||
(3)防洪、防澇 | |||
(4)避免接觸疫水 | |||
(5)菌苗注射 | |||
(6)預(yù)防服藥 | |||
(7)健康教育 | |||
十六、布魯氏菌病 | 1. 病原 | 熟悉 | |
2. 動物布病 | 熟悉 | ||
3. 人類感染 | (1) 感染方式 | 熟悉 | |
(2) 流行特征 | 熟悉 | ||
4. 臨床表現(xiàn) | (1) 潛伏期 | 熟悉 | |
(2) 主要癥狀 | 熟悉 | ||
(3) 主要特征 | 熟悉 | ||
5. 診斷與鑒別診斷 | (1) 流行病學線索 | 熟悉 | |
(2) 上述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3) 血清學檢查 | 熟悉 | ||
(4) 病原分離 | 熟悉 | ||
6. 治療 | 熟悉 | ||
7. 預(yù)防與控制 | (1) 消滅和控制傳染源 | 熟悉 | |
(2) 切斷傳播途徑 | 熟悉 | ||
(3) 保護易感人群 | 熟悉 | ||
(4) 布病暴發(fā)疫情處理 | 熟悉 | ||
十七、炭疽 | 1. 炭疽病原 | 熟悉 | |
2.炭疽疾病過程 | 了解 | ||
3.人類炭疽感染 | (1) 人類感染方式 | 熟悉 | |
(2) 臨床類型 | 熟悉 | ||
(3) 診斷 | 熟悉 | ||
(4) 治療 | 了解 | ||
4. 炭疽的預(yù)防和控制 | (1) 加強宣傳教育 | 掌握 | |
(2) 控制動物炭疽 | 了解 | ||
(3) 預(yù)防人類炭疽 | 熟悉 | ||
十八、斑疹傷寒 | 1. 病原 | (1) 病原特征 | 熟悉 |
(2) 致病機理 | 了解 | ||
2. 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3. 診斷 | (1) 血清抗體檢測 | 熟悉 | |
(2) 病原檢測 | 熟悉 | ||
4. 治療 | 熟悉 | ||
5. 預(yù)防與控制 | 掌握 | ||
十九、結(jié)核病 | 1. 病原 | 掌握 | |
2. 流行病學 | (1) 傳染源 | 掌握 | |
(2) 傳播途徑 | 掌握 | ||
(3) 易感人群 | 了解 | ||
3.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4. 診斷 | (1) 肺結(jié)核診斷標準 | 熟悉 | |
(2) 結(jié)核菌素試驗 | 了解 | ||
5. 治療 | (1) 治療原則 | 熟悉 | |
(2) 治療管理 | 熟悉 | ||
(3) 治療藥物 | 熟悉 | ||
(4) 治療方案 | 掌握 | ||
6. 預(yù)防與控制 | (1) 監(jiān)測 | 熟悉 | |
(2) 結(jié)核病控制策略 | 掌握 | ||
(3) 接種卡介苗及其作用 | 了解 | ||
(4) 講究個人衛(wèi)生,加強健康教育 | 熟悉 | ||
二十、麻風 | 1. 病原 | 掌握 | |
2. 流行病學 | (1) 傳染源 | 熟悉 | |
(2) 傳染途徑 | 熟悉 | ||
(3) 人群易感性 | 熟悉 | ||
(4) 流行特點 | 了解 | ||
3. 臨床表現(xiàn) | (1) 潛伏期 | 熟悉 | |
(2)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3) 臨床分類 | 了解 | ||
(4) 麻風反應(yīng) | 掌握 | ||
4. 診斷 | 熟悉 | ||
5. 治療 | 熟悉 | ||
6. 預(yù)防與控制 | 了解 | ||
二十一、破傷風 | 1. 病原 | 掌握 | |
2.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3. 診斷 | 掌握 | ||
4. 治療 | 熟悉 | ||
5. 預(yù)防與控制 | 掌握 | ||
二十二、大腸埃希菌腹瀉 | 1. 病原 | 熟悉 | |
2. 臨床表現(xiàn) | |||
3. 診斷 | |||
4. 治療 | |||
5. 預(yù)防與控制 | |||
二十三、耶爾森菌小腸、結(jié)腸炎 | 1. 病原 | 熟悉 | |
2. 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3. 診斷 | 了解 | ||
4. 治療 | 了解 | ||
5. 預(yù)防與控制 | 了解 | ||
二十四、空腸彎曲菌病 | 1. 病原 | 熟悉 | |
2. 流行病學 | (1) 傳染源 | 熟悉 | |
(2) 傳播途徑 | 熟悉 | ||
(3) 易感人群 | 熟悉 | ||
(4) 流行特征 | 熟悉 | ||
3.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4. 診斷 | 熟悉 | ||
5. 治療 | 熟悉 | ||
6. 預(yù)防與控制 | (1) 傳染源管理 | 熟悉 | |
(2) 切斷傳播途徑 | 熟悉 | ||
(3) 監(jiān)測與耐藥性分析 | 熟悉 | ||
二十五、副溶血弧菌感染 | 1. 病原 | 了解 | |
2. 臨床表現(xiàn) | |||
3. 診斷 | |||
4. 治療 | |||
5. 預(yù)防與控制 | |||
二十六、幽門螺桿菌 | 1.病原學 | (1)病原學分類 | 熟悉 |
(2)菌種特征及常規(guī)鑒定 | |||
(3)致病機理 | |||
2.臨床表現(xiàn) | (1)急性期感染 | 了解 | |
(2)慢性期感染 | |||
3.診斷要點 | (1)科研診斷標準 | 了解 | |
(2)臨床診斷標準 | |||
(3)根除標準 | |||
4.治療原則 | (1)適應(yīng)癥 | 熟悉 | |
(2)推薦治療方案 | |||
(3)減少耐藥菌產(chǎn)生 | |||
5.控制措施 | (1)預(yù)防措施 | 掌握 | |
(2)病人、接觸者及其接觸環(huán)境的管理 | |||
(3)國際措施 | |||
二十七、軍團病 | 1. 病原 | 熟悉 | |
2. 臨床表現(xiàn) | |||
3. 診斷 | |||
4. 治療 | |||
5. 預(yù)防與控制 | 掌握 | ||
二十八、萊姆病 | 1. 病原 | 了解 | |
2. 流行概況 | 熟悉 | ||
3. 宿主與媒介 | 熟悉 | ||
4. 臨床表現(xiàn) | (1) 潛伏期 | 了解 | |
(2) 臨床分期 | |||
5. 診斷 | 了解 | ||
6.治療 | 了解 | ||
7. 預(yù)防與控制 | (1) 衛(wèi)生宣教 | 熟悉 | |
(2) 自身保護 | |||
(3) 環(huán)境防護 | |||
二十九、豬鏈球菌感染 | 1. 病原 | 熟悉 | |
2. 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3. 診斷 | 掌握 | ||
4. 治療 | (1) 一般治療 | 熟悉 | |
(2) 病原治療 | 熟悉 | ||
(3) 抗休克治療 | 熟悉 | ||
(4) 腦膜炎的處理 | 熟悉 | ||
(5) DIC的處理 | 熟悉 | ||
5. 預(yù)防與控制 | 掌握 | ||
三十、其它鏈球菌感染 | 了解 | ||
三十一、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 了解 | ||
三十二、衣原體肺炎 | 了解 | ||
三十三、支原體肺炎 | 了解 | ||
三十四、埃博拉出血熱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地區(qū)分布 | 了解 | |
(2)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 |||
(3)傳播途徑 | |||
(4) 人群易感性 | |||
4.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5. 診斷和治療 | 了解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三十五、流行性乙型腦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 傳播媒介 | 掌握 | |
(2)傳染源 | |||
(3)易感人群 | |||
4.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5.診斷和治療 | 了解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免疫接種 | |||
(3)防蚊 | |||
三十六、登革熱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熟悉 | |
(2)傳播途徑及因子 | |||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 |||
(4) 某些流行特征 | |||
4.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5. 診斷和治療 | 熟悉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1)確認與管理傳染源 | 掌握 | |
(2)切斷傳播途徑 | |||
(3) 保護易感人群 | |||
三十七、流行性感冒 | 1.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2.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熟悉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人群 | 熟悉 | ||
3.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4.診斷標準 | 掌握 | ||
5.預(yù)防措施 | (1)疫苗 | 了解 | |
(2)藥物 | |||
三十八、流行性腮腺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掌握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人群 | |||
4.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5.診斷 | 了解 | ||
6.治療 | 掌握 | ||
7.預(yù)防控制措施 | (1)傳染源管理 | 掌握 | |
(2)切斷傳播途徑 | |||
三十九、風疹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 了解 | ||
3. 流行病學 | 掌握 | ||
4.診斷標準 | 掌握 | ||
5.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及主要并發(fā)癥 | 了解 | |
6.治療原則 | 掌握 | ||
7. 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急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了解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人群 | |||
4.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5. 診斷和治療 | 了解 | ||
5.預(yù)防控制措施 | 了解 | ||
四十一、牛海綿狀腦病與人克雅氏病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熟悉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人群 | |||
4.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5.治療和診斷 | 熟悉 | ||
6. 預(yù)防控制措施 | (1) 傳染源管理 | 熟悉 | |
(2)切斷傳播途徑 | |||
四十二、森林腦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了解 | ||
4.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5. 診斷和治療 | 了解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三、手足口病 | 1.病原學 | 病原學 | 了解 |
2.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3.實驗診斷 | 了解 | ||
4.流行病學 | (1)儲存宿主 | 掌握 | |
(2)傳播途徑 | 掌握 | ||
(3)潛伏期 | 掌握 | ||
(4) 傳染期 | 了解 | ||
(5) 易感性和抵抗力 | 了解 | ||
(6) 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四、水痘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了解 | ||
3.流行病學 | 掌握 | ||
4.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5. 診斷和治療 | 熟悉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五、尖銳濕疣 | 1. 概述 | 了解 | |
2.病原學 | 熟悉 | ||
3.流行病學 | 了解 | ||
4.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5. 診斷和治療 | 熟悉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六、生殖器皰疹 | 1. 概述 | 了解 | |
2.病原學 | 熟悉 | ||
3.流行病學 | 了解 | ||
4.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5. 診斷和治療 | 熟悉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七、非淋菌性尿道炎(粘液膿性宮頸炎) | 1.病原學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熟悉 | ||
3.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4.處理原則 | 熟悉 | ||
5.管理及預(yù)防 | 掌握 | ||
四十八、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 1.病原學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熟悉 | ||
3.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4.處理原則 | 熟悉 | ||
5.管理及預(yù)防 | 掌握 | ||
四十九、軟下疳 | 1.病原學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熟悉 | ||
3.臨床表現(xiàn) | 了解 | ||
4.處理原則 | 熟悉 | ||
5.管理及預(yù)防 | 掌握 | ||
五十、大腸桿菌 | 1.病原學 | (1)細菌學特征 | 了解 |
(2)致病因子 | |||
2.流行病學 | (1)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 熟悉 | |
(2)流行季節(jié)與易感人群 | |||
(3)動物帶菌情況 | |||
3.臨床表現(xiàn) | (1)出血性腸炎 | 熟悉 | |
(2)腎溶血性尿毒綜合癥 | |||
(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 |||
4.預(yù)防 | (1)注意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 | 掌握 | |
(2)慎重應(yīng)用抗生素 | |||
五十一、侵襲性鏈球菌感染 | 1.病原學 | (1)抗原構(gòu)造 | 了解 |
(2)致病力和侵襲因子 | |||
2.臨床表現(xiàn) | (1)NF | 了解 | |
(2)Strep-TSS | |||
(3)診斷要點 | |||
3.流行病學 | (1)流行趨勢 | 熟悉 | |
4.預(yù)防 | (1)健康教育 | 熟悉 | |
(2)早期診斷、治療、隔離 | |||
(3)控制人—豬重癥鏈球菌感染 | 熟悉 | ||
五十二、媒介生物 | 1.病媒昆蟲 | (1)蚊 | 掌握 |
(2)蠅 | 掌握 | ||
(3)蟑螂 | 掌握 | ||
(4)臭蟲 | 了解 | ||
(5)蚤 | 熟悉 | ||
(6)虱子 | 了解 | ||
2.病媒蛛形動物 | (1)蜱 | 了解 | |
(2)革螨 | |||
(3)羌螨 | |||
3.嚙齒目動物 | (1)鼠類 | 掌握 | |
(2)滅鼠方法 | |||
五十三、消毒 | 1.基本概念 | (1)消毒 | 掌握 |
(2)滅菌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熟悉 | ||
(3)防腐 | 熟悉 | ||
(4)消毒劑 | 掌握 | ||
(5)滅菌劑 | 熟悉 | ||
(6)防腐劑 | 了解 | ||
2.物理消毒 | (1)熱力消毒滅菌 | 熟悉 | |
(2)化學消毒 | |||
3.消毒效果監(jiān)測 | (1)化學指示劑 | 熟悉 | |
(2)生物指示劑 | 熟悉 | ||
(3)監(jiān)測方法 | 掌握 | ||
五十四、醫(yī)院感染 | 1.醫(yī)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 (1)定義 | 熟悉 |
(2)分類 | |||
2.醫(yī)院感染與傳染病的區(qū)別 | 掌握 | ||
3.醫(yī)院感染的流行病學 | (1)醫(yī)院感染流行病學的幾個概念 | 熟悉 | |
(2)醫(yī)院感染的流病特點 | |||
(3)醫(yī)院感染的傳播過程 | |||
(4)醫(yī)院感染的流病調(diào)查 | |||
4.醫(yī)院感染的監(jiān)測 | (1)醫(yī)院感染病例的監(jiān)測 | 熟悉 | |
(2)醫(yī)院感染消毒滅菌效果監(jiān)測 | |||
(3)醫(yī)院感染環(huán)境衛(wèi)生學監(jiān)測 | |||
5.醫(yī)院消毒、滅菌與隔離技術(shù) | (1)醫(yī)院消毒 | 了解 | |
(2)醫(yī)院滅菌 | |||
(3)醫(yī)院隔離技術(shù) | |||
6.醫(yī)院感染的預(yù)防與控制 | 掌握 | ||
五十五、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 1. 感染性肺炎病因 | 熟悉 | |
2.流行病學三環(huán)節(jié) | 掌握 | ||
3.流行特征 | 掌握 | ||
4.臨床診斷 | 熟悉 | ||
5.影響流行的因素 | 掌握 | ||
五十六、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學 | 熟悉 | ||
3.流行病學 | (1)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 掌握 | |
(2)傳播途徑 | |||
(3)人群易感性 | |||
4.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5. 診斷和治療 | 了解 | ||
6.預(yù)防控制措施 | 熟悉 | ||
五十七、人禽流感病毒 | 1.病原學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 掌握 | |
(2)傳播途徑 | |||
(3)人群易感性 | |||
3. 臨床表現(xiàn) | 熟悉 | ||
4. 診斷標準 | 了解 | ||
5. 預(yù)防 | 熟悉 |
預(yù)防接種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要求 |
一、概述 | 1.計劃免疫的概念 | (1)預(yù)防接種與計劃免疫 | 掌握 |
(2)計劃免疫基本要素 | |||
2.計劃免疫的免疫學基礎(chǔ) | (1)抗原與抗體 | 了解 | |
(2)免疫應(yīng)答 | |||
二、疫苗及計劃免疫實施 | 1.計劃免疫所用疫苗 | (1)疫苗的分類 | 掌握 |
(2)免疫接種副反應(yīng) | |||
2.計劃免疫實施 | (1)免疫程序 | 掌握 | |
(2)疫苗計劃編制 | |||
(3)接種工作規(guī)范 | |||
(4)提高和維持免疫接種率 | |||
三、計劃免疫工作管理 | 1.資料管理 | (1)免疫接種卡、證、表、冊的建立和管理 | 熟悉 |
(2)基本工作資料的收集與管理 | |||
2.冷鏈管理 | (1)概念 | 掌握 | |
(2)冷鏈設(shè)備的管理 | |||
3.疫苗管理 | (1)貯存與運輸 | 熟悉 | |
(2)預(yù)防用生物制品管理辦法 | |||
4.人員培訓、社會宣傳動員 | (1)概念 | 熟悉 | |
(2)培訓需求的評估 | |||
(3)制訂培訓計劃、培訓方式 | |||
(4)培訓的評估 | |||
(5)健康教育 | |||
5.實驗室管理 | (1)環(huán)境條件要求 | 了解 | |
(2)標本分離物、毒種的保存與管理 | |||
(3)工作質(zhì)量控制 | |||
6.安全注射 | (1)概念 | 掌握 | |
(2)不安全接種的表現(xiàn)與后果 | |||
四、計劃免疫監(jiān)測與評價 | 1.接種率的監(jiān)測與評價 | (1)接種率報告 | 熟悉 |
(2)接種率調(diào)查 | |||
2.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監(jiān)測與評價 | (1)疾病監(jiān)測與計劃免疫監(jiān)測 | 熟悉 | |
(2)監(jiān)測方法、質(zhì)量控制方法與要求 | |||
(3)監(jiān)測分析及常用統(tǒng)計學指標 | |||
(4)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評價方法與指標 | |||
(5)暴發(fā)疫情調(diào)查 | 熟悉 | ||
3.疫苗質(zhì)量與冷鏈監(jiān)測 | (1)疫苗效價監(jiān)測 | 熟悉 | |
(2)冷鏈溫度監(jiān)測 | |||
4.免疫監(jiān)測與評價 | (1)免疫成功率監(jiān)測 | 熟悉 | |
(2)人群免疫水平監(jiān)測 | |||
五、各論 | 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免疫預(yù)防及現(xiàn)行監(jiān)測方案要求 | (1)脊髓灰質(zhì)炎 | 掌握 |
(2)麻疹 | |||
(3)新生兒破傷風 |
寄生蟲病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要求 |
一、總論 | 1.寄生蟲學 | (1)醫(yī)學寄生蟲學的研究內(nèi)容 | 了解 |
(2)寄生現(xiàn)象 | 了解 | ||
(3)寄生蟲的類型 | 熟悉 | ||
(4)寄生蟲的生死方式 | 了解 | ||
(5)寄生蟲侵入人體的途徑 | 熟悉 | ||
(6)寄生蟲的宿主 | 熟悉 | ||
(7)寄生蟲免疫 | 了解 | ||
2.寄生蟲病 | (1)寄生蟲對宿主的損害 | 了解 | |
(2)寄生蟲病的流行因素 | 掌握 | ||
(3)寄生蟲病的診斷原則 | 掌握 | ||
(4)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 | 掌握 | ||
(5)寄生蟲病的防治原則 | 掌握 | ||
二、瘧疾 | 1.病原學 | (1)分類學地位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態(tài)學 | 熟悉 | ||
(4)對藥物的敏感性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分布與危害 | 熟悉 | |
(2)傳染源 | |||
(3)傳播媒介 | |||
(4)人群易感性 | |||
(5)流行因素 | |||
(6)爆發(fā)流行的原因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潛伏期 | 了解 | |
(2)發(fā)作期 | 熟悉 | ||
(3)復(fù)發(fā) | 熟悉 | ||
(4)復(fù)燃 | 熟悉 | ||
4.診斷標準 | (1)疑似病例 | 掌握 | |
(2)臨床診斷 | 掌握 | ||
(3)確診 | |||
(4)實驗室檢查 | 掌握 | ||
5.處理原則 | (1)治療藥物及應(yīng)用 | 熟悉 | |
(2)治療傳染源、根治、抗復(fù)發(fā)治療、預(yù)防、疫點處理 | 掌握 | ||
6.防治規(guī)劃及目標 | (1)控制、基本消滅瘧疾、消滅瘧疾及基本消滅惡性瘧標準 | 掌握 | |
(2)掌握瘧疾防治管理辦法 | |||
(3)掌握流動人口瘧疾管理暫行辦法 | |||
三、血吸蟲病 | 1.病原 | (1)分類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環(huán)節(jié) | 掌握 | ||
(3)流行因素 | 掌握 | ||
(4)流行區(qū)類型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急性血吸蟲病 | 熟悉 | |
(2)慢性血吸蟲病 | |||
(3)晚期血吸蟲病 | |||
4.診斷標準 | 確診與分型的依據(jù) | 掌握 | |
5.處理原則 | (1)治療藥物 | 掌握 | |
(2)治療病人(急性、慢性、晚期) | |||
6.預(yù)防措施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群體治療 | |||
(3)消滅訂螺 | |||
(4)藥物預(yù)防與個人防護 | |||
7.防治規(guī)則與目標 | (1)控制發(fā)病 | 掌握 | |
(2)控制傳播 | |||
(3)阻斷傳播 | |||
四、絲蟲病 | 1.病原 | (1)分類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態(tài)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傳染源 | 掌握 | ||
(3)流行環(huán)節(jié)及影響因素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潛伏期 | 熟悉 | |
(2)微絲蚴血癥期 | |||
(3)急性炎癥期 | |||
(4)慢性期 | |||
4.診斷標準 | (1)微絲蚴血癥 | 掌握 | |
(2)疑似或確診急性絲蟲病 | |||
(3)慢性絲蟲病 | |||
(4)血檢微絲蚴方法 | |||
(5)血清學診斷方法 | |||
5.處理原則 | (1)乙胺嗪治療班氏、馬來絲蟲 | 掌握 | |
(2)乙胺嗪普鹽普服的適用地區(qū) | 了解 | ||
(3)慢性病人的對癥治療 | 掌握 | ||
6.防治規(guī)劃及目標 | (1)2005年在全國流行省(市、區(qū))全部達到消滅絲蟲病標準 | 掌握 | |
(2)我國的絲蟲病監(jiān)測系統(tǒng) | |||
(3)消滅絲蟲病的標準,消滅絲蟲病審評 | |||
五、黑熱病 | 1.病原 | (1)分類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態(tài)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環(huán)節(jié)與影響因素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潛伏期 | 熟悉 | |
(2)主要癥狀與體征 | |||
(3)臨床檢驗 | |||
4.診斷標準 | (1)診斷要點 | 掌握 | |
(2)確診依據(jù) | |||
(3)診斷方法(病原學檢查及免疫診斷試驗) | |||
5.處理原則 | 病原治療及藥物(葡萄糖酸銻鈉) | 掌握 | |
6.監(jiān)測與控制措施 | (1)流行病學調(diào)查 | 掌握 | |
(2)健康教育 | |||
(3)控制傳染源 | |||
(4)防制傳播媒介 | |||
六、阿米巴痢疾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形態(tài)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分布 | 熟悉 | |
(2)傳染源 | 掌握 | ||
(3)傳播途徑 | 掌握 | ||
(4)影響因素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普通型 | 熟悉 | |
(2)爆發(fā)型 | |||
(3)慢性型 | |||
4.診斷標準 | (1)糞檢滋養(yǎng)體 | 掌握 | |
(2)包囊 | 掌握 | ||
(3)免疫診斷方法 | 掌握 | ||
(4)乙狀結(jié)腸鏡 | 了解 | ||
(5)診斷性指診 | 了解 | ||
5.防治原則 | (1)控制傳染源 | 掌握 | |
(2)糞便管理 | |||
(3)保護水源 | |||
(4)環(huán)境與個人衛(wèi)生 | |||
6.控制 | (1)病原治療 | 掌握 | |
(2)屬乙類傳染病按傳染病管理辦法管理,災(zāi)害中防止爆發(fā) | 掌握 | ||
七、包蟲病 | 1.病原 | (1)分類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廣泛 | 熟悉 | |
(2)流行因素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細粒棘球蚴病 | 掌握 | |
(2)泡球蚴病 | |||
4.診斷 | (1)臨床診斷 | 掌握 | |
(2)確診 | |||
(3)實驗診斷 | |||
5.治療 | (1)手術(shù)治療 | 熟悉 | |
(2)藥物治療方案 | 了解 | ||
6.預(yù)防 | (1)加強犬的管理、實行羊、牛屠宰管 理、處理感染家畜內(nèi)臟 | 掌握 | |
(2)健康教育 | |||
(3)定期普查 | |||
(4)早期治療病人 | |||
八、華支睪吸蟲病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形態(tài)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分布 | 熟悉 | |
(2)傳染源人和多種哺乳動物 | 掌握 | ||
(3)傳播途徑與季節(jié) | 掌握 | ||
(4)易感人群 | 掌握 | ||
(5)感染方式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肝膽系統(tǒng)癥狀 | 熟悉 | |
(2)潛伏期、急性期、慢性期、并發(fā)癥 | |||
4.診斷 | (1)采集病史要點 | 掌握 | |
(2)寄生蟲學檢查 | |||
(3)免疫學與血清學檢查 | |||
5.治療 | (1)吡喹酮治療 | 掌握 | |
(2)阿苯達唑治療 | |||
6.預(yù)防 | (1)消滅傳染源 | 掌握 | |
(2)改變生食魚的習慣 | |||
(3)加強糞便管理 | |||
九、并殖吸蟲病 | 1.病原 | (1)分類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態(tài)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傳播 | 掌握 | ||
(3)儲存宿主、傳染源 | 掌握 | ||
(4)易感性和抵抗力 | 熟悉 | ||
3.臨床表現(xiàn) | (1)急性期 | 掌握 | |
(2)慢性期(胸肺型、腹型、腦脊髓型、腦型、脊髓型及隱性感染或亞臨床型) | |||
4.診斷 | (1)采集病史的要點 | 掌握 | |
(2)癥狀及體征 | |||
(3)病原學檢查(痰、糞便、或組織) | |||
(4)免疫學檢查、血象、X線 | |||
(5)實驗室及其它檢查 | |||
5.防治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病原學治療 | |||
十、帶絳蟲病與豬囊尾蚴病 | 1.病原 | (1)帶絳蟲分類 | 了解 |
(2)豬帶絳蟲和牛帶絳蟲生活史 | 熟悉 | ||
(3)豬帶絳蟲和牛帶絳蟲的形態(tài) | 了解 | ||
(4)致病性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分布 | 熟悉 | |
(2)傳染源 | 掌握 | ||
(3)感染方式與傳播途徑 | 掌握 | ||
(4)影響因素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帶絳蟲病 | 熟悉 | |
(2)囊尾蚴病 | |||
4.診斷 | (1)采集病史要點 | 掌握 | |
(2)實驗室診斷 | 掌握 | ||
(3)其它檢查 | 熟悉 | ||
5.藥物治療 | (1)吡喹酮 | 掌握 | |
(2)阿苯達唑 | |||
(3)豬囊尾蚴病的治療 | |||
6.控制 | (1)治療帶絳蟲病及囊尾蚴病人 | 掌握 | |
(2)肉類檢查管理 | |||
十一、 旋毛蟲病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形態(tài)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分布與流行 | 掌握 | |
(2)傳染源 | |||
(3)傳播方式 | |||
(4)群體發(fā)病特點 | |||
3.臨床表現(xiàn) | (1)侵入期 | 熟悉 | |
(2)幼蟲移行期 | |||
(3)包囊形成期 | |||
4.診斷 | (1)病史 | 掌握 | |
(2)病原學檢查 | |||
(3)免疫診斷方法 | |||
5.治療 | (1)病原治療 | 掌握 | |
(2)對癥處理 | |||
6.監(jiān)測與控制 | (1)肉類食品檢驗與管理 | 掌握 | |
(2)衛(wèi)生宣教 | |||
(3)個人衛(wèi)生與飲食習慣 | |||
十二、弓形蟲病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了解 | 了解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環(huán)節(jié) | 掌握 | ||
(3)影響因素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1)先天性弓形蟲病 | 了解 | |
(2)獲得性弓形蟲病 | 熟悉 | ||
4.診斷與處理 | (1)診斷要點 | 掌握 | |
(2)病原學及免疫學診斷方法 | |||
(3)病原治療 | |||
5.預(yù)防措施 | (1)先天性弓型蟲的預(yù)防 | 掌握 | |
(2)獲得性弓型蟲的預(yù)防 | |||
(3)控制傳染源 | |||
(4)切斷傳播途徑 | |||
十三、鉤蟲病 | 1.病原 | (1)分類 | 了解 |
(2)形態(tài) | 了解 | ||
(3)生活史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感染方式 | 掌握 | |
(2)傳播途徑 | |||
(3)易感性 | |||
3.臨床表現(xiàn) | (1)鉤蚴性皮炎 | 熟悉 | |
(2)消化道癥狀 | |||
(3)異嗜癥 | |||
(4)貧血 | |||
4.診斷 | (1)確診的依據(jù) | 掌握 | |
(2)病原學檢查方法 | |||
5.防治 | (1)治療藥物及應(yīng)用 | 掌握 | |
(2)預(yù)防感染 | |||
十四、蛔蟲病 | 1.病原 | (1)形態(tài)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致病性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環(huán)節(jié)與影響因素 | |||
3.臨床表現(xiàn) | (1)腸道蛔蟲病 | 熟悉 | |
(2)并發(fā)癥 | |||
4.診斷與處理 | (1)病原學檢查 | 掌握 | |
(2)驅(qū)蟲藥物及應(yīng)用 | |||
5.控制措施 | (1)控制傳染源 | 掌握 | |
(2)糞便管理與無害化 | |||
(3)個人與環(huán)境衛(wèi)生 | |||
(4)健康教育 | |||
十五、鞭蟲病 | 1.病原 | (1)形態(tài)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致病性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年齡分布 | |||
3.臨床表現(xiàn) | 癥狀 | 熟悉 | |
4.診斷與處理 | (1)病原學檢查 | 掌握 | |
(2)驅(qū)蟲治療 | 掌握 | ||
(3)預(yù)防 | 掌握 | ||
十六、蟯蟲病 | 1.病原 | (1)形態(tài)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致病性 | 熟悉 | ||
2.流行病學 | (1)感染方式 | 掌握 | |
(2)人群分布特點 | 掌握 | ||
3.臨床表現(xiàn) | 癥狀 | 掌握 | |
4.診斷 | 病原學檢查方法 | 掌握 | |
5.防治 | (1)防止再感染 | 掌握 | |
(2)驅(qū)蟲治療藥物及應(yīng)用 |
地方病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要求 |
一、地方病學緒論 | 1.地方病學概念及解釋 | (1)什么是地方病 | 掌握 |
(2)列入國家重點防治的地方病 | 熟悉 | ||
(3)地方病學的任務(wù) | 掌握 | ||
(4)地方病的分布特點 | 熟悉 | ||
(5)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長期性 | 了解 | ||
(6)研究方法 | 了解 | ||
2.病因及相關(guān)概念 | (1)病因、流行過程及危險因素的定義 | 掌握 | |
(2)條件、暴露及危險人群的定義 | 熟悉 | ||
(3)何為病因鏈 | 掌握 | ||
(4)何為混雜因素 | 了解 | ||
(5)流行特征的表達,了解流行特征的用途 | 熟悉 | ||
(6)流行強度的表示指標 | 了解 | ||
3.疾病的生物標志及相關(guān)概念 | (1)生物標志的特征 | 掌握 | |
(2)生物標志的重要性 | 了解 | ||
(3)何為金標準及標準樣 | 了解 | ||
(4)生的標志的判別、評價及預(yù)測功能 | 熟悉 | ||
(5)利用生物標志觀察的可重復(fù)性及真實性 | 熟悉 | ||
4.病因假設(shè)及其檢驗 | (1)病因假設(shè)的概念及特定來源 | 掌握 | |
(2)形成假設(shè)過程的常用邏輯原則 | 熟悉 | ||
(3)邏輯檢驗的任務(wù) | 掌握 | ||
(4)定性檢驗的重點 | 掌握 | ||
(5)定量的差異法檢驗的核心 | 掌握 | ||
(6)定量的相關(guān)檢驗的內(nèi)容 | 掌握 | ||
5.調(diào)查研究方法 | (1)地方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現(xiàn)場調(diào)查 | 掌握 | |
(2)熟悉宏觀調(diào)查、亞宏觀調(diào)查及微觀觀察的主要方面 | 掌握 | ||
(3)地方病調(diào)查同流行病學一般原理的關(guān)系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掌握 | ||
(4)地方病調(diào)查應(yīng)強調(diào)的特殊內(nèi)容 | 熟悉 | ||
6.防治策略與措施 | (1)制定防治策略的前提,了解防治策略的含義 | 掌握 | |
(2)地方病防治的根本措施 | |||
(3)地方病防治的基本途徑 | |||
二、克山病 三、大骨節(jié)病 | 1.概念 | 并能詮釋克山病的概念 | 掌握 |
2.流行病學 | (1)克山病發(fā)生的地區(qū)分布 | 掌握 | |
(2)急型克山病、亞急型克山病發(fā)生的高峰時間 | 掌握 | ||
(3)病區(qū)多發(fā)人群類型及性別差異 | 掌握 | ||
3.病因?qū)W說 | (1)生物地球化學說 | 掌握 | |
(2)生物病因?qū)W說 | 掌握 | ||
(3)真菌毒素中毒學說 | 了解 | ||
4.病理 | (1)克山病心臟肉眼、光鏡下病理學改變 | 掌握 | |
(2)克山病心肌電鏡下超微結(jié)構(gòu)的改變(線粒體) | 了解 | ||
(3)克山病病人其他臟器病理改變 | 了解 | ||
(4)慢型克山病人與擴張型心肌病人心肌病理學鑒別 | 了解 | ||
5.發(fā)病機制 | (1)克山病病區(qū)人群存在新陳代謝偏移 | 了解 | |
(2)自由基代謝紊亂是克山病代謝易偏移的觸發(fā)因素 | 掌握 | ||
(3)心肌線粒體的損害在克山病發(fā)病學中重要地位 | 掌握 | ||
6.臨床分型及表現(xiàn) | (1)急型克山病的發(fā)病特點、臨床癥狀和體征、心電圖特點 | 掌握 | |
(2)亞急型克山病的發(fā)病特點、臨床癥狀和體征 | 掌握 | ||
(3)慢型克山病癥狀和體征、X線及心電圖改變 | 掌握 | ||
(4)潛在型克山病心電圖特點和體征 | 掌握 | ||
(5)克山病的并發(fā)癥和合并癥 | 了解 | ||
7.診斷與鑒別診斷 | (1)克山病的診斷原則 | 掌握 | |
(2)診斷標準 | 掌握 | ||
8.治療 | (1)急型克山病的治療原則,掌握急型克山病的搶救措施 | 掌握 | |
(2)慢型克山病的治療原則 | 掌握 | ||
9.預(yù)防 | (1)對病區(qū)人群的補硒劑量及操作 | 掌握 | |
(2)大豆及其制品和平衡膳食在預(yù)防克山病中的作用 | 掌握 | ||
10.病情監(jiān)測 | (1)監(jiān)測的目的和意義 | 掌握 | |
(2)監(jiān)測的內(nèi)容和方法 | 掌握 | ||
(3)發(fā)病的相關(guān)因素的監(jiān)測 | 掌握 | ||
1.概念 | (1)什么是大骨節(jié)病 | 掌握 | |
(2)大骨節(jié)病病變的特點 | 熟悉 | ||
(3)大骨節(jié)病的病變本質(zhì) | 了解 | ||
2.病因?qū)W | (1)主要的幾種病因?qū)W說 | 掌握 | |
(2)主要的幾種代表性病因?qū)W說 | 熟悉 | ||
(3)最后取得重大突破的病因?qū)W說 | 了解 | ||
3.流行特征 | (1)大骨節(jié)病地區(qū)分布特點 | 掌握 | |
(2)大骨節(jié)病人群分布特點 | 掌握 | ||
(3)大骨節(jié)病的時間分布特點 | 熟悉 | ||
(4)我國大骨節(jié)病的長期趨勢 | 了解 | ||
4.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 (1)大骨節(jié)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 | 掌握 | |
(2)大骨節(jié)病的診斷原則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掌握 | ||
(3)一期三度的診斷要點 | 掌握 | ||
(4)主要的X線表現(xiàn) | 熟悉 | ||
(5)生化學檢查的診斷價值 | 了解 | ||
(6)應(yīng)與大骨節(jié)病相鑒別的常見骨關(guān)節(jié)病 | 了解 | ||
(7)與退行性骨關(guān)節(jié)病、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及佝僂病相鑒別的要點 | 掌握 | ||
5.T-2毒素相關(guān)知識 | (1)T-2毒素主要由什么真菌產(chǎn)生 | 掌握 | |
(2)T-2毒素生成與何種條件相關(guān) | 熟悉 | ||
(3)T-2毒素的主要毒性 | 熟悉 | ||
(4)T-2毒素的檢測方法 | 了解 | ||
6.病情監(jiān)測 | (1)病情活躍程度指數(shù) | 掌握 | |
(2)病情嚴重程度指數(shù) | 掌握 | ||
(3)病情監(jiān)測點選擇原則 | 掌握 | ||
(4)大骨節(jié)病病情監(jiān)測指標 | 掌握 | ||
(5)病情監(jiān)測的目的 | 熟悉 | ||
(6)大骨節(jié)病病情監(jiān)測的主要成熟 | 了解 | ||
7.防治策略與措施 | (1)大骨節(jié)病的防治策略 | 掌握 | |
(2)大骨節(jié)病的預(yù)防措施 | 掌握 | ||
(3)大骨節(jié)病的治療原則 | 熟悉 | ||
(4)大骨節(jié)病治療中的禁忌 | 了解 | ||
四、碘缺乏病 | 1.概念 | (1)碘缺乏病的概念 | 了解 |
(2)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概念 | 掌握 | ||
(3)地方性克汀病的概念 | 熟悉 | ||
2.病因及流行特征 | (1)病因 | 掌握 | |
(2)流行特征 | |||
3.碘的代謝 | (1)碘的分布 | 掌握 | |
(2)碘的吸收 | 熟悉 | ||
(3)碘的排泄 | 掌握 | ||
4.病理及發(fā)病機制 | (1)碘缺乏病病理改變 | 了解 | |
(2)發(fā)病機制 | 熟悉 | ||
5.地方性甲狀腺腫 | (1)癥狀與體征 | 掌握 | |
(2)甲狀腺腫分度、分型標準 | |||
(3)B超法甲狀腺容積正常值標準 | 掌握 | ||
(4)鑒別診斷 | 熟悉 | ||
(5)治療原則 | 了解 | ||
6.實驗室分析檢驗技術(shù) | (1)微量碘分析方法 | 熟悉 | |
(2)促甲狀腺激素及甲狀腺激素的測定方法 | 了解 | ||
7.預(yù)防與監(jiān)測 | (1)預(yù)防碘缺乏病的方法 | 掌握 | |
(2)病情監(jiān)測 | |||
8.法規(guī) | 兩個“條例”一個“辦法” | 掌握 | |
9.進展 | (1)碘鹽濃度新標準 | 掌握 | |
(2)我國碘缺乏病預(yù)防與控制的現(xiàn)狀 | 熟悉 | ||
五、地方性氟中毒 | 1.概述 | (1)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及危害 | 掌握 |
(2)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及防治概況 | 掌握 | ||
(3)地方性氟中毒病區(qū)劃分及控制標準 | 掌握 | ||
2.流行特征 | (1)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國的分布 | 掌握 | |
(2)地方性氟中毒的人群分布特點 | 熟悉 | ||
(3)影響發(fā)病因素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掌握 | ||
3.氟與氟化物的生物學作用 | (1)氟與氟化物的性質(zhì)及其在機體內(nèi)的代謝 | 了解 | |
(2)氟的生理及毒理作用 | 熟悉 | ||
(3)氟化物的衛(wèi)生標準 | 掌握 | ||
4.病理及發(fā)病機制 | (1)氟對機體損傷的病理表現(xiàn) | 掌握 | |
(2)氟骨癥的發(fā)病機理(學說) | 了解 | ||
(3)地方性氟中毒血、尿生化改變 | 熟悉 | ||
5.臨床診斷與治療 | (1)氟斑牙的臨床表現(xiàn)及Dean診斷方法 | 掌握 | |
(2)氟骨癥的診斷要點及診斷依據(jù) | 掌握 | ||
(3)氟骨癥的基本X線征象及診斷依據(jù) | 熟悉 | ||
(4)氟骨癥的治療原則 | 掌握 | ||
6.氟化物的分析方法 | (1)氟離子選擇電極測定的基本原理及影響電極測定的有關(guān)因素 | 了解 | |
(2)飲水氟化物的測定方法 | 掌握 | ||
(3)空氣氟化物的測定方法 | 掌握 | ||
7.預(yù)防 | (1)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預(yù)防措施 | 掌握 | |
(2)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預(yù)防措施 | 掌握 | ||
(3)飲水除氟的基本方法。 | 熟悉 | ||
(4)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預(yù)防措施 | 掌握 | ||
(5)降氟爐灶的質(zhì)量評價要求 | 掌握 | ||
8.監(jiān)測 | (1)監(jiān)測的意義 | 掌握 | |
(2)監(jiān)測的主要內(nèi)容 | 掌握 | ||
9.研究進展 | (1)地方性氟中毒發(fā)病機理研究進展 | 了解 | |
(2)飲茶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特征 | 掌握 | ||
(3)羥基磷灰石除氟劑的特點 | 掌握 | ||
(4)目前認為比較有效的抗氟劑 | 掌握 | ||
六、地方性砷中毒 | 1.緒言 | (1)地砷病概念 | 掌握 |
(2)砷的化學性質(zhì)、特性及存在形式,了解砷化物的用途 | 熟悉 | ||
(3)砷致癌的靶器官 | 掌握 | ||
2.流行病學 | (1)流行特征:地方性砷中毒國外的主要流行國家和我國發(fā)現(xiàn)有地砷病的省區(qū);地砷病區(qū)類型和主要攜砷介質(zhì);地砷病區(qū)的判定標準和我國飲水氟含砷量標準;地砷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 掌握 | |
(2)飲水型及燃煤污染型病區(qū)成因 | 了解 | ||
(3)影響地砷病患病的因素 | 了解 | ||
(4)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的檢出率與飲水砷濃度總攝砷量的劑量反應(yīng)關(guān)系 | 了解 | ||
3.砷的代謝 | (1)人類攝砷來源 | 掌握 | |
(2)砷的攝入途徑 | 掌握 | ||
(3)砷的吸收與分布 | 掌握 | ||
(4)砷在體內(nèi)的轉(zhuǎn)化 | 了解 | ||
(5)砷的排泄 | 掌握 | ||
4.病理及發(fā)病機制 | (1)地方性砷中毒皮膚角化、著色、脫失的病理表現(xiàn) | 了解 | |
(2)干擾酶活性和自由基消除障礙學說的主要觀點;了解影響能量代謝和毒物直接作用學說。掌握砷遠期毒作用所致的疾病 | 掌握 | ||
5.臨床表現(xiàn)、診斷及治療 | (1)地方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xiàn)及尿液、毛發(fā)實驗室檢驗的正常參考值;掌握地砷病皮膚三聯(lián)癥與一些疾病的鑒別 | 掌握 | |
(2)地砷病的診斷標準;了解地砷病的臨床分度 | 掌握 | ||
(3)我國常用的驅(qū)砷治療藥物和熟悉地砷病臨床治療的一些方法;了解一些元素、食物、中草藥在治療、預(yù)防地方性砷中毒中的應(yīng)用 | 掌握 | ||
6.砷的實驗室測定 | (1)尿液、毛發(fā)、水、土壤采集方法及要求;掌握原飲高砷水人群改飲低砷水后尿砷、發(fā)砷變化情況 | 掌握 | |
(2)常用砷的定性分析 | 了解 | ||
(3)砷的定量分析;掌握常用方法的名稱 | 了解 | ||
7.預(yù)防 | (1)預(yù)防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最根本的措施;了解在暫時不能改水情況下應(yīng)采取的措施;掌握改水方法 | 掌握 | |
(2)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最根本的預(yù)防措施;了解常用的綜合措施 |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要求 |
一、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yù)防和控制概況 | 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定義和范圍 | 掌握 | |
2.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狀況和趨勢 | 熟悉 | ||
3.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 掌握 | ||
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研究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與評估的方法 | 1.定量研究 | 掌握 | |
2.定性研究 | 掌握 | ||
三、慢性病相關(guān)信息的收集與利用 | 1.慢性病檢測概述 | 熟悉 | |
2.慢性病危險因素監(jiān)測 | 掌握 | ||
3.發(fā)(患)病率檢測 | 掌握 | ||
4.健康檔案 | 熟悉 | ||
5.死因監(jiān)測 | 掌握 | ||
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社區(qū)綜合防治 | 1.概述 | 熟悉 | |
2.綜合防治模式介紹 | 熟悉 | ||
3.慢性病綜合防治項目介紹 | 熟悉 | ||
五、針對不同危險因素的干預(yù) | 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素的定義和特點 | 掌握 | |
2.危險因素的干預(yù)策略和措施 | 掌握 | ||
六、我國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yù)防與控制 | 1.高血壓 | 掌握 | |
2.糖尿病 | 掌握 | ||
3.腫瘤 | 掌握 | ||
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 熟悉 | ||
5.肥胖 | 掌握 | ||
七、意外傷害預(yù)防 | 1.概念與流行狀況 | 熟悉 | |
2.信息收集方法 | 掌握 | ||
3.預(yù)防策略 | 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