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誘發(fā)的免疫抑制,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己獲得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1981年,Gantt首先提出腫瘤抗原在許多方面與組織相容 性抗原相似,輸血有可能像作用于移植器官那樣作用于腫瘤組織,有利于腫瘤組織在體內(nèi)的存活。此后,越來越多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 提示輸血有可能影響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導致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會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對預后不利。然 而,也有一些研究則表明輸血并不影響腫瘤患者的預后,強調輸血與不良預后之間并無因果關系。有人認為腫瘤患者的某些不良預后因素 常與輸血并存,這些因素包括年齡、腫瘤大小和形態(tài)、腫瘤分期、手術切除范圍、手術持續(xù)時間以及術中失血量等。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 的影響而將輸血的腫瘤患者不良預后完全歸因于輸血不盡合理。雖然這一問題尚末最后定論,但迄今極少有輸血對腫瘤患者長期存活有益 的報道。因此,腫瘤患者應盡量避免輸血,尤其在手術前后不宜輸注“安慰血”。當有必要輸血時,應正確開展成分輸血,最好輸注少白 細胞的血液制品。
血液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發(fā)生相互作用。許多學者認為這種作用可以誘發(fā)受血者的免疫抑 制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腫瘤易于復發(fā)。但是,輸血引起腫瘤患者的免疫抑制至今尚缺乏無可辯駁的證據(jù)。其作用機制仍在爭論之中。多數(shù)人認 為輸血對受血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很難用一種機制加以解釋。綜合文獻報道,目前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①非特異性免疫抑制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②封閉性抗體;③血漿抑制因子;④克隆缺失 (Clonedepletion);⑤抗獨特型抗體(antiidotypicantibody);⑥抑制性淋巴細胞等。
在上述觀點中,有些觀點可以解釋輸血引起的免疫抑制對器宮移植的有益作用,但難以解釋輸血對腫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目前多數(shù)人 贊同輸血對腫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是非特異性免疫抑制。其作用機制主要是輸入異體血引起免疫調節(jié)因子的改變,其中前列腺素E 2(pGE2)和白介素-2(IL-2)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GE2是由單核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強烈的免疫抑制作用。輸血后單核細胞產(chǎn)生PGE2 增加,減少巨噬細胞Ⅱ類抗原的表達和遞呈功能,同時抑制IL-2的產(chǎn)生,降低靶細胞對IL-2的反應性。而IL-2主要由輔助性 T淋巴細胞 (TH細胞)產(chǎn)生,具有免疫增強作用。它參與B細胞的激活、增殖以及細胞毒T細胞的生成。輸血后TH細胞產(chǎn)生IL-2減少,導致B細胞激活和抗體產(chǎn)生減少以及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功能不全。也就是說,pGE2和IL-2都是強有力的免疫調節(jié)劑。pGE2 提供強有力的免疫抑制信號,而IL-2在增強免疫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輸血后前者功能增強,后者功能降低,勢必導致機體免疫功能 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