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基礎 > 正文

“肝升于左,肺藏于右”辨析

2009-08-07 19:06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首見于《素問。刺禁論》:“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有人據(jù)此誤認為中醫(yī)所說的肝位于左側,并由此攻擊中醫(yī)學的科學性。實際上中醫(yī)學早己正確認識到肝臟的位置,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善怒”;《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元代滑壽在《十四經發(fā)揮》中說:“肝之為藏,左三葉,右四葉,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指出肝臟位于右脅下,肝病可見脅痛。《素問。痿論》曰:“肺者,臟之長,為心之蓋也”;《靈樞。九針》云:“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難經。四十二難》說:“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由此認識到肺位胸中,位置最高,左右各一,為五臟六腑之華蓋??梢?ldquo;肺藏于右”不是指肺的解剖部位,由此可以推知“肝生于左”亦非指肝的解剖部位而言的。詳察《素問。刺禁論》所論心、腎、脾、胃皆非指解剖部位,而是指臟腑的功能特點:心與腎言,心居上焦,屬陽,腎位下焦,屬陰;且心為陽中之太陽,故主表,腎為陰中之陰,故主里。脾與胃論,脾主運化,主“為胃行其津液”,故為使;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故為之市。因此,“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亦非指肝與肺的解剖部位,而是指肝與肺的功能特點而言。正如羅定昌所說:“左肝右肺之說,今古無辨,豈知肝之體不在左而在右,……經曰:左肝右肺者,以肝之用在左,肺之用在右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認識。

  其一,從自然方位論,肝應東方,肺應西方?!端貑?。陰陽離合論》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古代辨別方位,多是面南而立,則左側為東右側為西。日出于東,而落于西。東方屬木,萬物之所始生,在人體則以肝配木,而具有春陽升發(fā)之氣,故肝從左而升;西方屬金,萬物之所以收斂,在人體則肺配金,具有肅殺收斂之性,故肺氣從右而降。故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中說:“肝為少陽,陽主升故曰生;肺為少陰,陰主藏,故曰藏。”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中亦云:“肝象木,旺于春,春陽發(fā)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旺于秋,秋陰收殺,故藏于右。”

  其二,從陰陽升降言,肝主左升,肺主右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幼幼集成》亦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從左升,陰從右降。”左右為陰陽氣機升降的道路,左為陽,右為陰;左主升,右主降。即如清代張志聰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中所說:“曰生曰藏,謂臟體藏于內,臟氣從左右而出于外也。”肝為陽中之少陽,其性主升主動,主疏泄氣機,調暢氣血,故從左而升;肺主陽中之太陰,其性主降主殺,以肅降為主,故從右而降。故此可以將肝與肺的生理特點概括為“肝左肺右”、“肝升肺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對于維持人體氣機升降及指導氣機失常病變的治療皆具有重要的意義。肝從左升,肺從右降,肝肺相合,共同維持人體內外環(huán)境及體內各臟腑、經絡、氣血、營衛(wèi)的陰陽平衡。生理上,肝氣升,則氣機暢達,血行暢通;肺氣降,則水津下布,濁氣下達,“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臨證指南醫(yī)案》)而升降之機,不外乎清升濁降。人體清氣之升,濁氣之降,以及氣血津液的疏通暢達,全賴肝肺升降之機。病理上,若肺之功能失常,“清肅之氣不行,升降之機亦窒”:“治節(jié)不行,一身之氣皆失其順降之機”(《王氏醫(yī)案釋注》)。肺氣不降,不僅導致肺失清肅,氣機壅滯,出現(xiàn)胸悶、咳喘等癥;而且可以影響肝氣的升發(fā),致肝氣郁結。若肝升太過,亦可影響肺氣的肅降,導致肺降不及,出現(xiàn)咳嗽、咳血等肺氣上逆之癥。若肝氣虛,升發(fā)無力,氣虛下陷,亦可引起肺的治節(jié)失常。如清代唐大烈在《吳醫(yī)匯講。升降出入論》中所說:“內陷者,有入而無出;下陷者,有降而無升。此升降出入四字,為一生之橐籥,百病之綱領。”臨床上肝肺升降失常,常見兩種情況:一是肝升太過,“氣有余便是火”,致使肺降不及,即“左升太過,右降無權”(《王氏醫(yī)案釋注》),出現(xiàn)口苦、目赤、脅痛、易怒,及咳嗽、咳血等癥,治療當以瀉肝火為主,兼以清肺熱、滋肺陰。二是肺金之氣太過,過分克制肝木,導致“肺病及肝”,臨床在咳嗽、鼻塞的同時,可見口苦咽干、頭目眩暈等癥,治以宣肺清肝。此外,肝肺升降失常,還可以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導致脾氣不升、胃失和降、或腑氣不通等證。故此臨證之時當詳察細辨,對證治之。如《臨證指南醫(yī)案》載6例中風左側半身不遂者,多從養(yǎng)肝熄滅風之法治之。另據(jù)《漢方一貫堂醫(yī)學》載日本細野先生使用疏肝湯治療左側結腸部位脹氣117例,有效率高達88.5%.此即“肝左肺右”的臨床意義之所在。脅痛、易怒,及咳嗽、咳血等癥,治療當以瀉肝火為主,兼以清肺熱、滋肺陰。二是肺金之氣太過,過分克制肝木,導致“肺病及肝”,臨床在咳嗽、鼻塞的同時,可見口苦咽干、頭目眩暈等癥,治以宣肺清肝。此外,肝肺升降失常,還可以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導致脾氣不升、胃失和降、或腑氣不通等證。故此臨證之時當詳察細辨,對證治之。如《臨證指南醫(yī)案》載6例中風左側半身不遂者,多從養(yǎng)肝熄滅風之法治之。另據(jù)《漢方一貫堂醫(yī)學》載日本細野先生使用疏肝湯治療左側結腸部位脹氣117例,有效率高達88.5%。此即“肝左肺右”的臨床意義之所在。

  脅痛、易怒,及咳嗽、咳血等癥,治療當以瀉肝火為主,兼以清肺熱、滋肺陰。二是肺金之氣太過,過分克制肝木,導致“肺病及肝”,臨床在咳嗽、鼻塞的同時,可見口苦咽干、頭目眩暈等癥,治以宣肺清肝。此外,肝肺升降失常,還可以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導致脾氣不升、胃失和降、或腑氣不通等證。故此臨證之時當詳察細辨,對證治之。如《臨證指南醫(yī)案》載6例中風左側半身不遂者,多從養(yǎng)肝熄滅風之法治之。另據(jù)《漢方一貫堂醫(yī)學》載日本細野先生使用疏肝湯治療左側結腸部位脹氣117例,有效率高達88.5%.此即“肝左肺右”的臨床意義之所在。脅痛、易怒,及咳嗽、咳血等癥,治療當以瀉肝火為主,兼以清肺熱、滋肺陰。二是肺金之氣太過,過分克制肝木,導致“肺病及肝”,臨床在咳嗽、鼻塞的同時,可見口苦咽干、頭目眩暈等癥,治以宣肺清肝。此外,肝肺升降失常,還可以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導致脾氣不升、胃失和降、或腑氣不通等證。故此臨證之時當詳察細辨,對證治之。如《臨證指南醫(yī)案》載6例中風左側半身不遂者,多從養(yǎng)肝熄滅風之法治之。另據(jù)《漢方一貫堂醫(yī)學》載日本細野先生使用疏肝湯治療左側結腸部位脹氣117例,有效率高達88.5%。此即“肝左肺右”的臨床意義之所在。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