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用藥注意事項、原則”是西藥綜會涉及的內容,為了幫助考生更好的復習,醫(yī)學教育網整理以下內容,希望對廣大考生有幫助!
新生兒生理過程變化迅速,器官功能發(fā)育不全;這些改變對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與蛋白結合量,受體的敏感性,代謝及排泄均有明顯的影響。
1、藥物吸收
藥物在新生兒胃腸內吸收較易。出生后胃腸細菌繁殖及內臟血循環(huán)的建立,吸收面積大,通透性強,有利于藥物的吸收。藥物吸收與pH值亦有關,新生兒出生24小時后胃pH呈酸性,但一周內再無酸分泌,約9——10天呈無酸狀態(tài)。早產兒產酸能力更低。酸堿度對藥物吸收有利,可減少藥物失活。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吸收速度與局部血血循環(huán)有關,缺氧兒吸收差。醫(yī)學|教|育網整理
2、藥物分布
新生兒全身體液總量約占體重70%——75%,早產兒約占85%,細胞外液量占體重的40%——45%,成人細胞外液量占15%——20%。藥物進入細胞外液與受體結合起作用,新生兒細胞外液多,藥物作用較強。
3、藥物與蛋白結合能力
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血漿白蛋白含量低,結合藥物分子能力差;并且在生后一周內須結合的內源性物質較多(如膽紅素、激素及脂肪酸等),因而游離藥物多,藥物作用強。新生兒體內藥物與蛋白結合過程中可能與內源性物質如膽紅素競爭,使游離膽紅素增加,增加早產兒發(fā)生核黃疸的可能性。
4、藥物代謝
新生兒對藥物的生物轉化能力較差,由于酶的作用差,所以藥物的氧化及醛化作用不足。藥物在血清中半衰期延長。早產兒酶作用更差,藥的半衰期時間更長。
5、藥物的排泄
新生兒大部分藥物或代謝產物自腎臟排出。新生兒腎臟在出生時尚未發(fā)育成熟,出生后腎小管及腎單位變長并漸趨成熟。早產兒腎臟發(fā)育更不成熟,出生后腎血循環(huán)迅速增加,腎濾過率在生后10——20周達成人水平,新生兒對藥物排泄較成人慢。為預防藥物積蓄和減少藥物毒性,須改變藥物使用方法及劑量。
6、新生兒用藥原則
(1)需了解藥物的作用,即藥物功能,毒性反應及藥物動力學。
(2)給藥途徑首先取決于藥物本身,其次考慮疾病的需要,最后應注意新生兒藥物進入腸胃道易引起嘔吐。
(3)藥物劑量要以體重為單位計算出來的劑量常較成人藥量大,很多藥的治療量與新生兒體表面積及體重的2/3成比例。
以上是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相關知識,更多知識請點擊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