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wǎng)slogan
24小時客服熱線: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醫(yī)學社區(qū) > 中醫(yī)/中西醫(yī)醫(yī)師 > 正文

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源流

內(nèi)科病證源流

第一單元 感 冒

感冒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認為感冒的病因是感受風邪,如《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漢代張仲景提出桂枝湯治療表虛證,麻黃湯治療表實證,為后世治療感冒辨別表實、表虛,奠定了理論基礎。至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在傷風方論中論述《和劑局方》參蘇飲時指出:“治感冒風邪,發(fā)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粘”,首次提出感冒一詞。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錄》說:“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朱氏提出治療本病,立辛溫、辛涼兩**則,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明清時代對虛人感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認為虛人外感宜扶正祛邪。及至清代,隨著溫病學的發(fā)展,因本病容易傳染而有時行感冒之稱。對本病的辨證論治,較多的采用溫熱病的方藥。從而使感冒的理法方藥更加完善。

第二單元 咳 嗽

咳嗽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對咳嗽的成因、癥狀及證候分類、病理轉(zhuǎn)歸及治療作了系統(tǒng)論述,《素問宣明五氣論》“肺為咳”但《咳論》也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保宕苍健吨T病源候論》論述了諸如“風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腎咳”“膽咳”“厥陰咳”等十種咳嗽,明張景岳將咳嗽分為外感和內(nèi)傷兩類?!翱人灾?,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nèi)傷,而盡之矣”執(zhí)簡馭繁的把咳嗽分為外感和內(nèi)傷兩大類,闡明了辨證當以虛實為綱,至今仍為臨床所遵循。

第三單元 哮 病

哮病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中雖無哮病之名,但書中所記載的“喘鳴”與本病的發(fā)作特點相似。如《素問·陰陽別論》說:“……起則熏肺,使人喘鳴”?!督饏T要略》則稱為“上氣”,具體描述了本病發(fā)作時的典型癥狀,提出了治療方藥,如《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篇說:“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還從病理上將其歸屬于痰飲病中的“伏飲”,堪稱后世頑痰伏肺為哮病夙根的理論淵源。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篇說:“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閏劇 ,必有伏飲。”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創(chuàng)“哮喘”病名,闡明其病機專主于痰,提出未發(fā)以扶正氣為主,既發(fā)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明代虞搏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qū)別。

第四單元 喘 證

喘證的源流

關于喘證,《內(nèi)經(jīng)》論述較多,記載了喘的名稱、癥狀和病因病機。如《靈樞·五閱五使》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薄鹅`樞·本臟》說:“肺高者上氣,肩息咳。”指出喘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為特征。《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之“上氣”即指喘息不能平臥,并列射干麻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方治療。明代張景岳把喘證歸納成虛實兩證,作為喘證的辨證綱領,《景岳全書·喘促》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清代葉天士明確指出實喘、虛喘之病位所在,《臨證指南醫(yī)案·喘》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薄额愖C治裁·喘癥》則進一步提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nèi)傷者治腎”的治療原則。

第五單元 肺 癰

肺癰的源流

1.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首先提出肺癰之名,說明了肺癰的臨床特點“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咳唾膿血”發(fā)病原因“風中于衛(wèi),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氣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癰膿”提示病起于風熱傷肺,成癰機理在于熱壅血瘀。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始萌可救,膿成則死”治法方藥未成膿時,瀉肺去壅,葶藶大棗瀉肺湯;已成膿,排膿解毒,桔梗湯。

2.隋代,《諸病源候論》強調(diào)了正虛感邪是肺癰的致病原因。

3.唐《千金要方》著名的千金葦莖湯。

4.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根據(jù)病機演變及證候表現(xiàn),提出初期在表者宜散風清肺,已有里熱者宜降火抑陰,成膿者宜平肺排膿,膿潰正虛者宜補肺健脾等治療原則。

5.清《雜病源流犀燭》力主“清熱滌痰”為原則。

第六單元 心 悸

心悸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認識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氣外泄,心脈不通,突受驚恐,復感外邪等;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以驚悸、心動悸為病證名,認為其主要病因有驚擾、水飲、虛損及汗后受邪等,記載了心悸時表現(xiàn)的結(jié)、代、促脈及其區(qū)別,提出了基本治則及炙甘草湯等治療心悸的常用方劑。元代《丹溪心法.驚悸怔忡》進一步提出“責之虛與痰”的理論。明代《醫(yī)學正傳·驚悸怔忡健忘證》對驚悸與怔忡加以鑒別。《景岳全書·怔忡驚恐》認為怔忡由陰虛勞損所致,在治療與護理上主張“養(yǎng)氣養(yǎng)精,滋培根本,”“節(jié)欲節(jié)勞,切戒酒色……不可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鼻宕夺t(yī)林改錯》則補充了瘀血亦可導致心悸,并記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每多獲效。

第七單元 胸 痹

胸痹的源流

胸痹記載病名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鹅`樞·五邪》篇說:“邪在心,則病心痛”;《靈樞·厥病》篇提出“腎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五種“厥心痛”及“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的心痛重證。

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中稱本病為“胸痹、心痛”,把病因病機歸納為“陽微陰弦”,即胸陽不足,陰邪博結(jié)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特別提出“胸痹緩急”,心痛有時緩,有時急,但重在急。運用的宣痹通陽法,至今仍是治療心痛的重要法則。其代表方劑,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烏頭赤石脂丸,仍為今之臨床常用方劑?!夺t(y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等活血化瘀法治療心痛等等。

第八單元 不 寐

不寐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稱作“目不瞑”“不得臥”。漢·張仲景在《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篇中說:“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敝赋錾訇幉峄瘋幒蟮年幪摶鹜C。其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中說:“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敝赋龈窝蛔?,虛熱煩躁的不寐證。該治法方劑仍為今日臨床所常用。明·張介賓《景岳全書·雜證謨·不寐》指出:“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無邪者皆虛。”張氏所稱的“有邪”、“無邪”,主要是指由于機體內(nèi)在氣血、臟腑功能失調(diào),或痰熱的影響而言。并明確指出以虛實作為本病的辨證綱要。同時在論治用藥方面亦作了詳細的論述。

第九單元 癲 狂

癲狂的源流

癲狂病名出自《內(nèi)經(jīng)》,該書對本病的癥狀、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詳細的記載。

在癥狀描述方面,如《靈樞·癲狂篇》說:“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其作極,已而煩心?!薄翱袷及l(fā),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在病因病機方面,《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薄端貑枴っ}要精微論》說:“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薄端貑枴っ}解篇》又說:“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指出了火邪擾心和陽明失調(diào)可以發(fā)病。

《靈樞·癲狂》又有:“得之憂饑”、“得之大怒”、“得之有所大喜”等記載,明確指出情志因素亦可導致癲狂的發(fā)生。《素問·病能論》指出:“有病怒狂者……生于陽也 , ……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碧岢隽斯?jié)食和服生鐵落這種最古老的治法。金元時期對癲狂的病因病機學說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如《丹溪心法·癲狂》說:“癲屬陰,狂屬陽……大率多因痰結(jié)于心胸間。 ” 提出了癲狂的發(fā)病與“痰”有關的理論,并首先提出‘痰迷心竅“之說,這對于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后世許多醫(yī)家所遵循。清代王清任提出瘀血可致癲狂的理論 , 并認識到本病與腦有密切的關系。如《醫(yī)林改錯·癲狂夢醒湯》說:“癲狂一癥 , 乃氣血凝滯腦氣 , 與臟腑氣不接 , 如同做夢一樣?!睂笫烙绊戭H大。

第十單元 癇 病

癇病的源流

癇病源于《內(nèi)經(jīng)》而稱 “胎病” ,屬 “癲疾” 范疇?!端貑枴て娌≌摗氛f:“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為胎病 ,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故令子發(fā)為巔疾也?!?《靈樞·癲狂篇》說: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辈坏鞔_提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發(fā)生中的作用,而且還注意到癲疾在抽搐之初,先有肌肉僵直,發(fā)作后常有脊背疼痛的臨床表現(xiàn)。后世醫(yī)家多認為本病系各種因素導致 “臟氣不平”、“痰濁壅塞”所致。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論》說:“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jīng),厥而乃成?;蛟谀父怪惺荏@,或少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jié),逆于臟氣?!薄兜は姆āぐB》指出本病之發(fā)生 “無非痰涎壅塞,迷蒙孔竅” 而成。清代王清任認為本病與元氣虛及腦髓瘀血有關。

第十一單元 胃 痛

胃痛的源流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胃病者,腹嗔脹,胃脘當心而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內(nèi)經(jīng)》還指出造成胃脘痛的原因有受寒、肝氣不舒及內(nèi)熱等。唐宋以前多把胃脘痛與心痛混為一談,金元之后將二者明確區(qū)分?!蹲C治準繩·心痛胃脘痛》篇 就早已指出:“或問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者哉!”《醫(yī)學正傳·胃脘痛》也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p>

第十二單元 嘔 吐

嘔吐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對嘔吐的病因論述頗詳。如《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認為嘔吐可由寒氣、火熱、濕濁等引起。另外,還指出嘔吐與飲食停滯有關,以及對肝、膽、脾在嘔吐發(fā)生中的作用等都有論述,奠定了本病的理論基礎。在治療上古代醫(yī)家創(chuàng)立了許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劑,且指出嘔吐有時是機體排除胃中有害物質(zhì)的反應,如《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曰:“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薄督饏T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曰:“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边@類嘔吐常由痰水、宿食、膿血所致,不可止嘔,邪去嘔吐自止 。

第十三單元 腹 痛

腹痛的源流

早在《內(nèi)經(jīng)》已提出寒邪、熱邪客于腸胃可引起腹痛,如《素問·舉痛論》認為腹痛的發(fā)生是由于“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并提出腹痛的發(fā)生與脾胃、大小腸、膀胱等臟腑有關。《金匱要略》對腹痛的辨證治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根據(jù)不同病因擬定了附子粳米湯、厚樸三物湯等方劑治療?!吨T病源候論·腹痛病諸候》對腹痛病機論述較詳,認為腹痛由于“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張仲景對腹痛已有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在診法上提出:“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并在辨證治療,擬方用藥方面,開創(chuàng)了治療腹痛之先河。

第十四單元 泄 瀉

泄瀉的源流

本病首載于《內(nèi)經(jīng)》,《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有“鶩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對其病因病機等有較全面論述,如《素問·舉痛論》日:“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問·至真要大論》日:“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皾袷t濡泄”、“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指出風、寒、濕、熱皆可致病?!峨y經(jīng)·第五十七難》謂:“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胸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督饏T要略》將泄瀉與痢疾統(tǒng)稱為下利。漢唐時代將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統(tǒng)稱為泄瀉。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出,不僅外邪可導致泄瀉,情志失調(diào)亦可引起泄瀉?!毒霸廊珪诽岢龇掷ㄖ委熜篂a的原則。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泄瀉》提出了著名的治瀉九法,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泄瀉的治法。清代醫(yī)家對泄瀉的認識,在病因強調(diào)濕邪致瀉的基本機制,病機上重視肝、脾、腎的重要作用。《臨證指南醫(yī)案》提出久患泄瀉,“陽明胃土已虛,厥陰肝風振動”,以甘養(yǎng)胃、以酸制肝,創(chuàng)泄木安土之法?!夺t(yī)宗必讀》提出的治瀉九法

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泄瀉》提出了著名的治瀉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第十五單元 痢 疾

痢疾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稱本病為“腸澼”、“赤沃”,指出感受外邪和飲食不節(jié)是兩個致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峨y經(jīng)》稱之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秱摗?、《金匱要略》將痢疾與泄瀉統(tǒng)稱為“下利”,其治療痢疾的有效方劑白頭翁湯等一直為后世沿用。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有“天行毒氣,夾熱腹痛下痢”之說,以“痢”稱本病,逐步為后世醫(yī)家所接受?!肚Ы鹨健贩Q:本病為“滯下”。宋代《濟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兜は姆ā愤M一步闡明痢疾具有流行性、傳染性,指出“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論述痢疾的病因以“濕熱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則。明清以后,對痢疾的認識更加深入,《景岳全書》:“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薄额愖C治裁》認為:“癥由胃腑濕蒸熱壅,致氣血凝結(jié),夾糟粕積滯,迸入大小腸,傾刮脂液,化膿血下注”。清代有痢疾專著,如吳道瓊的《痢癥參匯》、孔毓禮的《痢疾論》。劉河間提出:“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p>

治療痢疾之禁忌:忌過早補澀,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第十六單元 便 秘

便秘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認為大小便的病變與腎的關系密切?!秱摗肥紫忍岢隽藢⒈忝貜年庩柗诸悾赋觯骸捌涿}浮而數(shù),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jié)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jié)也。”《金匱要略》:“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彼未妒備洝穼⒈静〉淖C治分類概括為寒熱虛實四個方面。金元時期,張潔古提出實秘、虛秘有別,《醫(yī)學啟源》曰:“有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有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p>

第十七單元 脅 痛

脅痛的源流

脅痛一證,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內(nèi)經(jīng)》明確指出了本病的發(fā)生主要與肝膽病變相關。《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靈樞·五邪篇》云:“邪在肝,則兩脅中痛?!薄吨T病源候論》指出脅痛的發(fā)病主要與肝、膽、腎相關:“胸脅痛者,由膽與肝及腎之支脈虛,為寒所乘故也”?!秶朗蠞健氛J為脅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脅痛之病,……多因疲極嗔怒,悲哀煩惱,謀慮驚憂,致傷肝臟。肝臟既傷,積氣攻注,攻于左,則左脅痛;攻于右,則右脅痛;移逆兩脅,則兩脅俱痛?!薄毒霸廊珪穼⒚{痛分為外感與內(nèi)傷兩大類,“脅痛有內(nèi)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jīng),……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nèi)傷;但內(nèi)傷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敝赋銎洳∥恢饕诟文?,但與心、肺、脾、胃、腎、膀胱有關:“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jīng),以二經(jīng)之脈皆循脅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病?!薄蹲C治匯補》對脅痛的病因和治療原則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描述,曰:“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jié),飲食過度,風冷外侵,跌仆傷形……或痰積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為痛。至于濕熱都火,勞役房色而病者,間亦有之?!薄爸涡ジ螢a火為要,不可驟用補氣之劑,雖因于氣虛者,亦宜補瀉兼施?!史材居舨皇?,而氣無所泄,火無所越,脹甚懼按者,又當疏散升發(fā)以達之,不可過用降氣,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p>

第十八單元 黃 疸

黃疸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即有關于黃疸病名和主要癥狀的記載,《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溺黃赤,安臥者,黃疽,……目黃者曰黃疸?!薄鹅`樞·論病診尺》說:“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金匱要略》把黃疸分為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黑疸五種,并對各種黃疸的形成機理、癥狀特點進行探討。其創(chuàng)制的茵陳蒿湯成為歷代治療黃疸的重要方劑?!吨T病源候論》將其分為二十八候?!妒備洝酚址譃榫硼恪⑷S。兩書都記述了黃疸的危重證候“急黃”,并提到了“陰黃”一證。元·羅天益在《衛(wèi)生寶鑒》中又進一步把陽黃與陰黃的辨證施治加以系統(tǒng)化,對臨床具有較大指導意義。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創(chuàng)制茵陳術附湯,至今仍為治療陰黃的代表方劑。《景岳全書》提出了“膽黃”的病名,認為“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清·沈金鰲《沈氏尊生書》有“天行疫癘,以致發(fā)黃者,俗稱之瘟黃,殺人最急”的記載,對黃疸可有傳染性及嚴重的預后轉(zhuǎn)歸有所認識。

第十九單元 積 聚

積聚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首先提出積聚的病名,對其形成和治療原則進行了探討?!峨y經(jīng)·五十五難》明確了積與聚在病理及臨床表現(xiàn)上的區(qū)別,指出:“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金匱要略》進一步說明:“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fā)作有時?!彼器M甲煎丸、大黃 蟲丸至今仍為治療積聚的臨床常用方劑。《醫(yī)宗必讀》提出了積聚分初、中、末三個階段的治療原則,受到后世醫(yī)家的重視。此外,《千金方》、《外臺秘要》、《醫(yī)學入門》等醫(yī)籍,在治療上不但采用內(nèi)服藥物,而且還注意運用膏藥外貼、藥物外熨、針灸等綜合療法,使積聚的辨證施治內(nèi)容益加豐富。

第二十單元 鼓 脹

鼓脹的概念及源流

鼓脹病名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如《靈樞·水脹》篇載:“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較詳細地描述了臌脹的臨床特征。有關本病的病因病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是“濁氣在上”;《素問·腹中論》記載:“有病心腹?jié)M,旦食則不能暮食,……名曰臌脹,……治之以雞矢醴?!鋾r有復發(fā)者何也?此飲食不節(jié),故時有病也”?!督饏T要略》之肝水、脾水、腎水,均以腹大脹滿為主要表現(xiàn),亦與臌脹類似?!吨T病源候論》認為本病發(fā)病與感受“水毒”有關,將“水毒氣結(jié)于內(nèi),令腹?jié)u大,動搖有聲”者,稱為“水蠱”,并提出鼓脹的病機是“經(jīng)絡否澀,水氣停聚,在于腹內(nèi)”。《丹溪心法》指出:“七情內(nèi)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jié),房勞致虛,……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說:“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鼓脹者,中空無物,腹皮繃急,多屬于氣也。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蟲即血也?!泵鳌ご魉脊ХQ本病為“蠱脹”、“膨脖”、“蜘蛛蠱”?!蹲C治要訣》日:“蓋蠱與鼓同,以言其急實如鼓,……,俗稱之為膨脖,又謂之蜘蛛病”。張景岳將鼓脹又稱為“單腹脹”,《景岳全書·氣分諸脹論治》篇說:“單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脹,又或以血氣結(jié)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亦名蠱脹,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故又名為單腹脹”。他認為鼓脹的形成,與情志、勞欲、飲食等有關,指出“少年縱酒無節(jié),多成水鼓”,并提出“治脹當辨虛實”。李梃提出本病的治療法則,《醫(yī)學入門》說:“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喻嘉言《醫(yī)門法律》認識到癥積日久可致鼓脹,“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清·唐容川《血證論》認為“血臌”的發(fā)病與接觸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關。

第二十一單元 頭 痛

頭痛的源流

頭痛一證首載于《內(nèi)經(jīng)》,在《素問·風論》中稱之為“首風”“腦風”,描述了“首風”與“腦風”的臨床特點,并指出外感與內(nèi)傷是導致頭痛發(fā)生的主要病因。如《素問·風論》云:“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素問·五臟生成篇》云:“頭痛巔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秱摗分姓摷疤?、陽明、少陽、厥陰病均有頭痛的見證,此因三陽經(jīng)脈俱上會于頭,厥陰經(jīng)脈亦會于巔,故邪客諸經(jīng),循經(jīng)上逆,發(fā)為頭痛。在《傷寒論》中還記載了頭痛各類不同證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療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李東垣在《東垣十書》中,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nèi)傷頭痛,根據(jù)癥狀和病機的不同而有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厥逆頭痛等?!兜は姆ā分醒a充了痰厥頭痛和氣滯頭痛,并提出若頭痛不愈可加引經(jīng)藥,言:“頭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細辛,厥陰吳茱萸?!辈糠轴t(yī)著中還記載有“頭風”一名,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論述:“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無常,愈后遇觸復發(fā)也?!鼻宕t(yī)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說,用血府逐瘀湯治之。

第二十二單元 ?!?/p>

一、眩暈的概念及源流

眩暈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稱之為“眩冒”。認為眩暈屬肝所主,與髓海不足、血虛、邪中等多種因素有關。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匱要略》說:“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至金元時代,對眩暈的概念、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端貑栃C原病式》主張眩暈的病機應從風火立論。《丹溪心法》則強調(diào)“無痰則不作?!?,提出了痰水致眩學說?!毒霸廊珪分赋觯骸把_\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diào)指出“無虛不能作?!??!夺t(yī)學正傳》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為先,而兼補氣之藥;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陰降火為要……?!敝赋鲅灥陌l(fā)病有痰濕及真水虧虛之分,治療眩暈亦當分別針對不同體質(zhì)及證候,辨證治之。此外,還指出:“眩運者,中風之漸也”。認識到眩暈與中風之間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二、熟悉有關古代醫(yī)家對眩暈病機的認識

眩暈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稱之為“眩冒”。《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兜は姆ā窂娬{(diào)“無痰則不作眩”;《景岳全書》強調(diào)“無虛不能作眩?!薄夺t(yī)學正傳》記載了“眩運者,中風之漸也”。認識到眩暈與中風之間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第二十三單元 中 風

中風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有關中風的論述較詳。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間稱為仆擊、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則有偏枯、偏風、身偏不用、風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認識到感受外邪,煩勞暴怒可以誘發(fā)本病?!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瓣枤庹?,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薄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薄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曾經(jīng)明確指出:“……仆擊,偏枯……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對中風的病因和治法的認識,大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唐宋以前,以“外風”學說為主,多從“內(nèi)虛邪中”立論,如《靈樞》所說“真氣去,邪氣獨留”;東漢·張仲景認為“絡脈空虛”,風邪人中是本病發(fā)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淺、病情輕重而分為中經(jīng)中絡、中臟中腑。在治療上,主要以疏風散邪,扶助正氣為法?!肚Ы鸱健沸±m(xù)命湯和《保命集》大秦艽湯,均為代表方。唐宋以后,特別是金元時期,突出以“內(nèi)風”立論,如張元素認為病因是熱,他說:“風本生于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眲⒑娱g則主“心火暴盛”,李東垣認為屬“正氣自虛”,《醫(yī)學發(fā)明》說:“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多有此疾?!敝斓は鲝垺皾裉瞪鸁帷?,《丹溪心法》指出:“東南之人,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元代王履提出“真中”、“類中”病名?!夺t(yī)經(jīng)溯洄集》:“因于風者,真中風也;因子火、因于氣、因于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泵鞔鷱埦霸勒J為本病與外風無關,而倡導“非風”之說,并提出“內(nèi)傷積損”的論點。李中梓將中風中臟腑明確分為閉、脫二證。至清代葉天士始明確以“內(nèi)風”立論,《臨證指南醫(yī)案》進一步闡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內(nèi)風時起”的發(fā)病機理,并提出滋液熄風、補陰潛陽,以及開閉、固脫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風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氣虛血瘀”所致,立補陽還五湯治療偏癱,至今仍為臨床常用。

二、古代醫(yī)家對外風、內(nèi)風、真中、類中和非風的認識

唐宋以前,中風以“外風”學說為主,多從“內(nèi)虛邪中”立論,治療主要以疏風散邪,扶助正氣為法。唐宋以后,特別是金元時期,突出以“內(nèi)風”立論,如張元素認為病因是熱,劉河間主“心火暴盛”,李東垣認為屬“正氣自虛”,朱丹溪主張“濕痰生熱”,元代王履提出“真中”、“類中”病名。張景岳倡導“非風”之說,并提出“內(nèi)傷積損”的論點。

第二十四單元 水 腫

一、水腫的源流

本病在《內(nèi)經(jīng)》中稱為“水”,并根據(jù)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其病因病機,《素問·水熱穴論》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种赋觯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對于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于權衡,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督饏T要略》以表里上下為綱,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類型。該書又根據(jù)五臟發(fā)病的機制及證候?qū)⑺[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在治療上提出了發(fā)汗、利尿治法的適應證:“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薄秱浼鼻Ы鹨健肥状翁岢隽怂[必須忌鹽。并指出水腫有五不治:“一、面腫蒼黑,是肝敗不治;二、掌腫無紋理,是心敗不治;三、腰腫無紋理,是肺損不治;四、陰腫不起者,是腎敗不治;五、臍滿反腫者,是脾敗不治?!彼未鷩烙煤汀稘健吩疲骸瓣幩疄椴?,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便多泄……陽水為病,脈來沉數(shù),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贝送?,嚴用和對于水腫的治療,又倡導溫脾暖腎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補法,使水腫的治法更為完備?!度数S直指方·虛腫方論》創(chuàng)立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明代李梃《醫(yī)學入門》提出瘡毒致水腫的病因?qū)W說,對水腫的認識日趨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對陰水、陽水分類的認識;《素問·湯液醪醴論》對水腫治則的認識

《丹溪心法·水腫》將本病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澀,此屬陰水?!?/p>

對于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于權衡,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

《景岳全書·腫脹》云:“凡水腫等證……,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

第二十五單元 淋 證

淋證的源流

淋之名稱,始見于《內(nèi)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稱本病為“淋”、“淋悶”。《金匱要略》稱其為“淋秘”,將其病機歸為“熱在下焦”,并對本病的癥狀作了描述:“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漢代華佗《中藏經(jīng)》根據(jù)淋證臨床表現(xiàn)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吨T病源候論》將淋證的病機進行了高度概括:“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薄肚Ы鹨健?、《外臺秘要》將淋證歸納為石、氣、膏、勞、熱五淋;宋代《濟生方》又分為氣、石、血、膏、勞淋五種。明清時期,其辨證論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毒霸廊珪诽岢觯毫茏C初起,雖多因于熱,但由于治療及病情變化各異,又可轉(zhuǎn)為寒、熱、虛等不同證型,從而倡導“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的原則。清·尤在涇在《金匱翼·諸淋》中說:“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砂如石也?!闭f明各種淋證可相互轉(zhuǎn)化,或同時存在。同時他提出“開郁行氣,破血滋陰”治療石淋的原則。

第二十六單元 郁 證

郁證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有關于五氣之郁的論述?!端貑枴ちo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秲?nèi)經(jīng)》里還有較多關于情志致郁的論述。如《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督饏T要略》記載了屬于郁證的臟躁及梅核氣兩種病證,并觀察到這兩種病證多發(fā)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療方藥沿用至今?!兜は姆ā穼⒂糇C列為一個專篇,提出了氣、血、火、食、濕、痰六郁之說,創(chuàng)立了六郁湯、越鞠丸等相應的治療方劑。明代《醫(yī)學正傳》首先采用郁證這一病證名稱。《景岳全書》將情志之郁稱為因郁而病,著重論述了怒郁、思郁、憂郁三種郁證的證治?!杜R證指南醫(yī)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療對郁病具有重要的意義,認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第二十七單元 血 證

一、血證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對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較深入的認識。有關篇章對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嘔等病證作了記載,并對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證的預后有所論述?!督饏T要略》最早記載了瀉心湯、柏葉湯、黃土湯等治療吐血、便血的方劑。《諸病源候論》將血證稱為血病?!秱浼鼻Ы鹨健肥蛰d至今仍廣泛應用的犀角地黃湯。《醫(yī)學正傳》率先將各種出血病證歸納在一起,并以“血證”之名概之?!断刃妖S醫(yī)學廣筆記》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強調(diào)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書》將血證的病機概括為“火盛”及“氣虛”兩個方面?!堆C論》是論述血證的專書,提出了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四法。

二、《血證論》、《景岳全書》、《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關于血證病機、治則的論述

《血證論》是論述血證的專書,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有許多精辟論述,該書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四法,確實是通治血證之大綱。

《景岳全書·血證》對血證的內(nèi)容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歸納,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提綱挈領地概括為“火盛”及“氣虛”兩個方面。

《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強調(diào)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血證的治療原則,即治火、治氣和治血

第二十八單元 消 渴

一、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見于《素問·奇病論》,《內(nèi)經(jīng)》還有消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認為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diào)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內(nèi)熱是其主要病機?!督饏T要略》立專篇討論,最早提出治療方藥?!吨T病源候論》論述其并發(fā)癥:“其病變多發(fā)癰疽?!眲⒑娱g對其并發(fā)癥作了進一步論述,《宣明論方》指出:消渴一證“可變?yōu)槿改炕騼?nèi)障”,《儒門事親》:“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痱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證治準繩》對三消分類作了規(guī)范,“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渴而便數(shù)有膏為下消”。

二、消渴的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夺t(y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治療消渴之要旨。

第二十九單元 內(nèi)傷發(fā)熱

內(nèi)傷發(fā)熱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有關于內(nèi)傷發(fā)熱的記載,其中對陰虛發(fā)熱的論述較詳?!督饏T要略》以小建中湯治療手足煩熱,可謂是后世甘溫除熱治法的先聲?!缎核幾C直訣》提出了五臟熱證的用方,并將腎氣丸化裁為六味地黃丸。李東垣提出氣虛發(fā)熱的辨證及治療,以補中益氣湯作為主要方劑,使甘溫除熱的治法具體化。朱丹溪對陰虛發(fā)熱有較多的論述,強調(diào)保養(yǎng)陰精的重要性?!毒霸廊珪穼?nèi)傷發(fā)熱的病因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以右歸飲、理中湯、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作為治療陽虛發(fā)熱的主要方劑。《癥因脈治》最先提出“內(nèi)傷發(fā)熱”這一病名?!蹲C治匯補》將外感發(fā)熱以外的發(fā)熱分為郁火發(fā)熱、陽郁發(fā)熱、骨蒸發(fā)熱、內(nèi)傷發(fā)熱、陽虛發(fā)熱、陰虛發(fā)熱、血虛發(fā)熱、痰證發(fā)熱、傷食發(fā)熱、瘀血發(fā)熱、瘡毒發(fā)熱等?!夺t(yī)林改錯》及《血證論》二書對瘀血發(fā)熱的辨證及治療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十單元 痹 證

痹證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提出了痹之病名,對其病因病機、證候分類以及轉(zhuǎn)歸、預后作了詳細論述?!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八^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薄秲?nèi)經(jīng)》又有五痹之分,《素問·痹論》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宋《圣濟總錄》補充了熱痹的病因病機內(nèi)容,認為臟腑內(nèi)熱,復感外邪可致熱痹。歷代醫(yī)家還根據(jù)其不同癥狀特點,賦予不同的病名。張仲景《金匱要略》有濕痹、血痹、歷節(jié)之名,其中歷節(jié)病的特點是遍歷關節(jié)疼痛,所創(chuàng)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等方,至今仍為臨床常用?!吨T病源候論》又稱為“歷節(jié)風”;王燾《外臺秘要》述其癥狀痛如虎咬,晝輕夜重而稱“白虎病”;嚴用和《嚴氏濟生方》則稱“白虎歷節(jié)”;朱丹溪《格致余論》又稱“痛風”;王肯堂《證治準繩》對膝關節(jié)腫大者稱為“鶴膝風”,手指關節(jié)腫大者稱為“鼓槌風”。

第三十一單元 痿 證

一、痿證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闡述了痿證的病因病機、病證分類及治療原則?!端貑枴ゐ粽摗分赋霰静〉闹饕C是“肺熱葉焦”,將痿證分為皮、脈、筋、骨、肉五痿。在治療上,《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基本原則。金·張子和《儒門事親》強調(diào)“痿病無寒”,認為痿證的病機是“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金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著,則生痿躄”。朱丹溪承張子和之說,在治法方面又提出“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明清以后對痿證的辨證論治日趨完善?!毒霸廊珪分赋鲳糇C并非盡是陰虛火旺,認為“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yǎng)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衰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

二、掌握古代醫(yī)家重視“治痿獨取陽明”、“瀉南方,補北方”的理論與方法:在治療上,《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基本原則。所謂“獨取陽明”,主要指采用補益脾胃的方法治療痿證。肺之津液來源予脾胃,肝腎的精血亦有賴于脾胃的生化,所以凡屬胃津不足者,宜養(yǎng)陰益胃;脾胃虛弱者,應益氣健脾;脾胃功能健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旺盛,筋脈得以濡養(yǎng),有利于痿證恢復。其次,“獨取陽明”尚包括祛邪的一面。所以,臨床治療時,不論選方用藥,針灸取穴,都應重視調(diào)理脾胃,“治痿獨取陽明”既要重視補虛養(yǎng)陰,也不能忽視清陽明之熱,更不能單以“獨取陽明”統(tǒng)治各類痿證。如朱丹溪主張“瀉南方、補北方”,則是從瀉心火、滋腎陰入手,使水火相濟,金水相生,五臟滋潤,可認為是治療痿證的另一法則。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湯以恒 執(zhí)業(yè)藥師 藥學專業(yè)知識二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學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jīng)驗
    立即領取 立即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