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基礎醫(yī)學理論 > 醫(yī)學心理學 > 正文

古代醫(yī)學中的醫(yī)學心理學思想

2019-08-01 13:53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預約>> 有問必答>> 報考測評>>

在古代醫(yī)學史中,不論西方還是東方,對人患病時所呈現癥狀的描述和對它進行治療,都要涉及對病人本質的認識,例如,病人的軀體如精神(心理)是怎樣構成的?他們是怎樣活動的?在什么情況下通過什么手段恢復原來的健康狀態(tài)和正常機能的?他的軀體和精神是什么關系?他與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的不同關系對他疾病的發(fā)生有什么影響?采取什么手段保持自身的健康不患病并能長壽?等等。從古代的醫(yī)學著作中,可以看到當時醫(yī)學家的醫(yī)學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fā)的辯證法的觀點。盡管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還處在萌芽狀態(tài),但防治疾病都很注意心理的一面。西方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約公元前460-前377)提出了著名的體液學說,認為體液不平衡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他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體液組成,并由四種體液的不同配合產生了人體不同的性質,為心理學的氣質和性格特征打下了基礎。他還認為醫(yī)生醫(yī)治的不僅是病而且是病人,主張在治療上必須注意人的性格特征、環(huán)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對疾病的影響。

與此同時,最早的祖醫(yī)學著作《黃帝內經》表達了我國古代醫(yī)學家的精辟的醫(yī)學哲學思想,對疾病的防治提出了全面、系統(tǒng)、具有一定科學性的論述。對人的心理作用的闡述貫穿在該書的各章節(jié)之中。以下重點介紹《內經》中的醫(yī)學心理學思想。

1.《內經》把人的心理活動稱為“心”或“神”(“心者、君主之宮,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具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素問。八正神明論篇》),神的活動是經”五神“和”五志“來表現的。所謂五神即神、魂、意、志,發(fā)屬于五臟(”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又產生五志:即喜、怒、悲、憂、恐(”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并認為,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又從五志發(fā)展成喜、怒、悲、思、憂、恐、驚七情之說。這些論述說明了人的心理活動和其軀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甚至將各種情緒與各個內臟功能一一對應起來。祖國醫(yī)學中所指的五臟并不是現代醫(yī)學中的五臟,只是表述了軀體內各臟器的功能?!秲冉洝酚种赋觯?rdquo;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以成為人……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立而終矣“(《靈樞。天年篇》。這種”神形相即“,即心身統(tǒng)一的思想,貫徹在祖國醫(yī)學的醫(yī)學哲學思想中。

同樣,《內經》中也觀察到人具有不同類型,根據陰陽歸類的法則,分為“太陽之人”、“少陰之人”、“太陰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又根據五行歸類的法則,分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五種類型。在這五種類型之中又根據五音、陰陽屬性、態(tài)度劃分二十五種類型的人稱為“陰陽二十五人”(《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每一種類型都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如木形之人勞心多憂,火形之人少信多慮等。

2.在疾病的發(fā)生和癥狀的表現上可以看到:在強烈、持久的情緒波動下可以引起軀體疾病,如“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趩柶罚?ldquo;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余知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由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怒甚則嘔血及餮瀉……悲則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恐則上焦閉……下焦脹……”(《素問。舉痛論篇》)。軀體疾病時也出現相應的心理反應,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者笑不休”(《靈樞。本神篇》),嚴重者則產生精神癥狀,如“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素問。厥論篇》)。陽明經屬燥熱,在人發(fā)高熱之際,躁狂騷動,并有幻覺。

3.在診斷疾病時,《內經》特別重視病人的經濟狀況、生活起居習慣、飲食嗜好、是否存在思想顧慮、性情是否勇敢或膽怯等。如果事先不了解病人這些心理社會因素就切脈診斷和治療,難免不犯錯誤。“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暖,不適飲食之宜,不知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jié),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素問。征四失論篇》)。“凡未診病者,必聞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y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愚醫(y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此治之二過也”(《素問。疏五過論篇》)。

4.在治療疾病時,《內經》很重視心理治療的作用。治療時要對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對治療的注意。告訴病人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使其與醫(yī)生配合治療,并告以具體的措施和調養(yǎng)方法,解除其苦惱的消極心情。如“人之情,莫不惡死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靈樞。師傳篇》)。

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應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在行針時,“……新怒勿刺,已刺勿怒,……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靈樞。終始篇》)“……用針之要,無忘其神”(《靈樞。官能篇》)。

5.“防患于未然”是祖國醫(yī)學一貫強調的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攝生方法。精神攝生,修心養(yǎng)性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指出人如清心寡欲,精神保護得好,就不會生病。如“夫上古圣之人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如果知道養(yǎng)生之道,在日常生活、飲食、勞動中都定時定量,保持一定規(guī)律,就能使身體和精神都充實,延年益壽,活到百歲。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于天年,度百年乃去……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篇》)??梢娭挥兄v究心理衛(wèi)生,保持情緒安定,才能健康長壽。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