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有吳茱萸與山茱萸之分,那吳茱萸主要生長(zhǎng)在江南地帶。吳茱萸未成熟果實(shí)五角狀扁球形或類球形,直徑至5毫米,表面暗綠黃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shù)點(diǎn)狀穿越或凹下的油點(diǎn)。頂端有五星的裂隙,基部有花萼及果柄。質(zhì)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8~11月果實(shí)尚未開裂時(shí),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zhì)。
吳茱萸營(yíng)養(yǎng)分析: 種子含有異虎耳草素(lsopmpinellin)。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yáng)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jīng)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吳茱萸補(bǔ)充信息:
本品以飽滿、色綠、香氣濃郁者為佳。本品因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吳茱萸、制吳茱萸、鹽吳茱萸、炒吳茱萸、黃連制吳茱萸、酒吳茱萸、醋吳茱萸、姜吳茱萸。
本品貯干燥容器內(nèi),諸制吳茱萸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吳茱萸適合人群:
陰虛火旺者禁服。
吳茱萸食療作用:
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芳香燥散,可升可降。
吳茱萸做法指導(dǎo):
凡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者,多與干姜、桂心、白術(shù)、人參等配伍,以溫中散寒止痛;凡肝胃不和,嘔吐吞酸偏寒者,與可干姜、半夏等溫中藥同用;若肝郁化火,脅痛口苦,嘔吐吞酸者,可與黃連合用。
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而致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涎者,多與人參、生姜、大棗配用,以溫肝暖胃,降逆止痛;凡下焦寒糊里糊涂所致疝氣腹痛者,可與川楝子、小茴香、木香等同用。
烹調(diào)用途:以果實(shí)榨油作辛辣味的調(diào)料使用,或用以制茱萸醬,為古代常用的調(diào)味品,今已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