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代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簡稱《本經(jīng)》——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成書。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載藥365種。創(chuàng)立了上、中、下三品分類法?,F(xiàn)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奠定中藥學基本理論。
2.魏晉南北朝
《本草經(jīng)集注》——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梁代(約公元500年)成書。載藥730種,載藥數(shù)為《本經(jīng)》的兩倍。本書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類,首創(chuàng)了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類;內容除藥物臨床應用知識外,又補充了大量采收、鑒別、炮制、制劑等內容,故可認為本書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的編寫模式。第一部綜合性本草。
3.唐代
《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由政府頒行,李勣、蘇敬等人編寫的。成書于公元659年。共收載藥物850種,并附有藥物圖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對我國和世界醫(yī)藥的發(fā)展具有重要貢獻。
4.宋代
《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作者:唐慎微。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前)成書,全書30卷,載藥1746種,附方3000余首,以掌禹錫的《嘉祐本草》和蘇頌的《圖經(jīng)本草》為藍本,對宋以前歷代文獻中有關藥物資料都進行了采納總結。圖文對照,方藥并收,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5.明代
《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成書。全書分十六部,五十二卷;分十六綱,六十二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藥圖1160幅,附方11000余首。該書不僅對我國醫(yī)藥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在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方面,對世界科學的發(fā)展也有很大貢獻。是世界科學寶庫。
6.清代
《本草綱目拾遺》——作者:趙學敏,清嘉慶八年(公元1765年),全書載藥921種,其中《本草綱目》未載者716種。對《本草綱目》作了補充,進一步充實和發(fā)展了中藥學。古本草增補新藥之冠。
7.當代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主持,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總編審。全書共34卷,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共收載藥物8980味,插圖8534幅。是載藥最多的本草。前30卷記載中藥,后4卷分別記載藏(396種)、蒙(421種)、維(423種)、傣族藥(400種)。
考點:各朝代表本草著作的成書年代,作者,載藥數(shù)目,最顯著的學術特色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