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加熱和用水如何控制?”是中藥炮制學需要掌握的知識,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內容如下,希望對考生備考有所幫助!
藥物在炮制過程中,一般都離不開一定的溫度和水。加熱、用水的程度、數(shù)量和時間是否適當,直接關系到炮制的質量,是炮制中的重要問題,也是炮制學的基本內容。
(1)溫度:常用的有氣候溫度和人工溫度兩種。
氣候溫度:即指自然界四時氣候。這種溫度與水制法有密切的關系。如洗法、浸法、漂法和潤法都是借助氣候溫度使藥物比較容易吸入水分,溶去毒性物質及雜質,達到軟化藥物,便于切制,減低毒性,去掉雜質的目的。此外,發(fā)酵和發(fā)芽也是利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使其產生酶或增強酸的活性。春秋二季溫度最為適宜,有利于用水炮制藥物。夏季溫度高,冬季溫度低,都存在著不利于水制的方面。制藥必須適應客觀規(guī)律,選擇適當?shù)牡胤酱娣庞盟葜频乃幬?。如:夏季選擇陰涼的地方,冬季選擇溫暖的地方。這樣,便可充分利用適宜的溫度,配合水制法進行炮制。
人工溫度:即燃燒燃料和通電所產生的熱。燃燒燃料加熱按溫度高低,習慣有微火、文火、武火的分別。武火火焰大,火力強;文火火焰小,火力較弱;微火無焰,力更弱。這是分別溫度的傳統(tǒng)經驗。用溫度計測量,對于溫度的掌握更為準確方便,目前多已采用。這種溫度可以用人工調節(jié),能適應炮制的需要,廣泛應用于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中。如煅法需要武火(可達240℃以上),才能將礦物類藥材煅至紅透松脆:清炒法中的炒黃,一般用文火(90℃以下),達到干燥藥物的目的。
通電加熱可以隨人的意志固定它的度數(shù),比燃燒燃料加熱更為便利,烘箱、電爐等加溫方式已應用于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中。
(2)水量:炮制中用水量的多少,必須根據(jù)具體制法的需要而定。藥物與水的比例,可分數(shù)倍水量、相等水量和少量水等幾種。
數(shù)倍水量和相等水量為水制法中的淘法、洗法、浸法和漂法及水火共制法中煮法的用水量。淘和洗必須將藥物放在數(shù)倍于藥的水中,才能在水中進行翻動和擦洗藥物的操作,使其洗滌充分,達到清潔或軟化藥物的目的。浸、漂、煮的過程中,缸內或鍋內的水,一般以能淹沒藥物為宜,以利藥物吸入水分或液體輔料,均勻地受熱或溶出毒性物質或雜質,達到柔軟藥物,便于切制,減低毒性,增強藥效的目的。
少量水為水制法中的噴灑和浸潤的用水量。在藥物上面噴灑少量清水,或將藥物放在少量液體輔料中,經常翻動,使水分或液體輔料全部吸收。這樣便可以在保存有效成分和節(jié)約輔料的情況下,達到軟化,便于切制的目的。
(3)加熱、用水的時間:由于具體炮制方法的不同,藥物質地、體積的差異,以及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于加熱、用水在時間方面的要求也就不一樣。因此,必須根據(jù)這些情況,處理好加熱、用水的時間。
根據(jù)具體制法的需要進行加熱、用水。如火制法中的鹽水炒比麩炒加熱的時間長。因為鹽水炒要求將輔料炒干,麩炒只要求將藥物的表面熏黃。水制法中的漂法比洗法用水的時間長,因為漂法要求漂去內部所含的有毒物質或雜質,洗法只要求洗去表面所附的灰土。
根據(jù)藥物的質地進行加熱、用水。如炒炭時,根及根莖比花葉炒的時間長,因為前者比后者堅實,不易炭化。浸制時,木本植物的根比草本植物的根浸的時間長,這也是因為前者比后者堅實,水分不易滲透到內部。
根據(jù)藥物的體積進行加熱、用水。同屬一種礦物,用火煅制時,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煅的時間長,因為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受熱緩慢。同屬一種植物,用水浸制時,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浸制的時間長,因為水份滲透到深部,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緩慢。
根據(jù)四時氣候變化進行用水。夏季溫度高,藥物體積漲大,水易滲透,洗、浸、漂、潤的時間應相應地縮短;冬季氣溫低,藥物體積縮小,水不易滲透,水制的時間必須相應地延長。
總而言之,加熱、用水的程度、數(shù)量和時間,必須與炮制的需要、藥物的質地、體積、氣候的變化相適應,以保證炮制的質量,使藥物充分發(fā)揮效用。
以上就是“中藥炮制:加熱和用水如何控制?”的介紹了,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